海納百川》緩和美中競爭從穩定敏感議題開始(廖明輝)
美國財長貝森特對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開嗆,指其8月「不請自來」訪問美國,「自以爲是戰狼」等語,引發中方發聲反批扭曲事實。(圖/中新社)
中國商務部近日宣佈嚴格限制稀土出口,引發美國總統川普加徵100%關稅作爲反制。隨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指責中國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在未經邀請情況下現身華盛頓,發表帶有「煽動性」言論並批評其「舉止不敬」。
一般在外交場合,談判人員很少會指名道姓指責對方,貝森特言論已打破這條不成文規則。此舉馬上引發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駁斥,反控美國破壞雙方經貿會談氛圍。回顧自川普總統於4月展開關稅戰以來,美中陷入貿易戰角力及科技戰較勁,兩國競爭持續升溫;在川習會前,兩國面臨嚴重失控風險。
因此,美國知名智庫蘭德公司(RAND)日前發佈《穩定美中競爭》報告,直指美中地緣政治競爭蘊含爆發正面軍事衝突、經濟戰和政治顛覆等風險,甚至可能破壞全球氣候和人工智慧等跨國議題的合作共識。強調穩定美中競爭關係、避免衝突升級已成爲雙方及國際社會的重要目標。報告聚焦「臺灣、南海、科技競爭」三大敏感議題,提出美中雙方在高度對立環境下的穩定化策略。10月底韓國慶州將舉行APEC領袖峰會,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會晤。然而在此之前,美中雙方衝突不斷;再加上貝森特對李成鋼的不滿批評,導致APEC峰會期間舉行的川習會可能充滿變數。
臺灣議題歷來是美中關係最敏感焦點。蘭德認爲穩定臺海局勢需讓北京認爲「耐心統一」比冒險動武更有利。爲此,美國可再公開重申「不支持臺灣獨立」立場,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爭端,不追求永久分裂;中國則強調和平統一爲唯一目標,並明確表示只在《反分裂國家法》最極端情況下才會動用武力。這樣的相互保證,有助於讓對方安心採取漸進策略,不致錯判對方意圖。
同時,蘭德建議,美中雙方應建立定期溝通機制,讓軍演、武器銷售等計劃透明公開,避免因誤解而引發突發危機。美國可與臺灣協調聯合示警,表明對臺灣現狀採取強硬或軍事改變(如包圍島嶼、佔領行動)必招致國際強烈譴責。透過不挑釁、互釋善意、加強聯絡,維持臺海現狀,將北京帶向更「耐心漸進」的統一策略。
南海是另一個高風險熱點。中國海警船與菲律賓公務船,常在南海的中業島、黃巖島與仁愛礁等爭議海域發生碰撞、水砲攻擊並引發衝突;導致菲律賓強烈譴責,中國則指責菲方侵犯海域。面對日益緊繃局勢,蘭德建議將軍事威懾與積極外交結合起來,並把「和平解決」設爲爭端預設路徑。一方面,中國應承諾不再填海造島或武裝化已佔領島礁,並尊重國際法的航行與飛越自由;另一方面,美國及盟友可相應減少在南海的軍事演練和巡航。雙方並應加強與東協多邊對話,加速推進《南海行爲準則》談判、建立海上意外通報機制以降低衝突可能性。
在高科技競爭領域,美中對抗正在升溫。雙方應避免陷入互相斷鏈極端競爭。即便在競爭下,也要預留對話與有限合作空間。例如,美國可在強化出口管制和網路防禦同時,保持與中國技術對話管道,在AI安全、網路攻防、5G標準等領域尋求共同規範;中國則可迴應全球關切,暫緩實施稀土出口管制以具體釋放善意。這些務實步驟既不會削弱雙方核心安全,也有助減少市場恐慌並保持全球產業鏈穩定。
展望即將到來的APEC峰會與川習會,美中若能在臺海維持現狀、南海承諾不武力擴張,以及在科技和貿易議題釋出善意,將爲區域和平注入穩定。只有透過務實策略並逐步累積戰略互信,才能真正緩和美中競爭,避免因誤判而升級成爲戰爭,才能維護亞太乃至全球的穩定與繁榮。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