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H20晶片「帶病」上崗?美中臺AI競合策略(廖明輝)
美國總統川普推付費換許可,允許輝達向中國大陸出口H20,卻要上繳其15%營收當保護費。(路透)
今年以來,圍繞輝達專爲中國市場設計的降規版H20晶片,美中爆發引人注目的管制爭端。川普政府4月突然強硬禁止H20晶片銷往中國,但在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兩度赴白宮親自遊說後,美國商務部8月開始核發許可,解除H20出口禁令。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直言「把算是四等貨的產品賣給中國,讓中國上癮」,近乎羞辱性說法刺痛中國神經,引發中國國家網信辦於7月31日緊急約談輝達,要求說明H20晶片存在漏洞與後門風險。隨後,中共官媒《人民日報》發表〈輝達,讓我怎麼相信你?〉評論,強調如果晶片藏有「追蹤定位」或「遠程關閉」機制,將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文章列舉汽車無故熄火、遠端手術設備黑屏等噩夢場景,強調絕不能讓「帶病」晶片上崗。
同時,中國監管部門透過約談騰訊、百度及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瞭解採購H20晶片原因。輝達迅速澄清晶片沒有任何後門、終止開關或監控軟體。但從圍繞H20晶片的種種安全爭端,凸顯AI半導體晶片已成美中角力的國家安全焦點。
美國把AI晶片視作國安議題,主要因爲高階運算已嵌入核威懾模擬、極音速武器設計、密碼分析與情報處理等核心任務;導致晶片與算力優勢即是國力槓桿。美國智庫蘭德(RAND)提醒若失去尖端運算主導權,幾乎所有現代武器與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邊界都會後退。這也是爲何美國除了以出口管制限制先進晶片,也在思考如何「以硬體實現治理」新路徑。
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早在去年12月即提出「保護人工智慧晶片供應鏈技術」報告,建議「硬體支援機制」(HEM)內建在資料中心AI硬體以服務於特定安全和治理目標機制。精心設計的HEM可以協助檢測和阻止AI晶片走私進入中國,從已發現多起繞道東南亞非法轉運晶片案件,凸顯晶片出口管制「表面容易、執行吃力」的現實層面。
對我國而言,由於臺灣既是先進製程關鍵樞紐,又與美國在技術、資本與標準緊密連動。面對美方以232條款啓動半導體國安調查並擬開徵高額關稅,半導體產業勢必要在「設廠佈局、供應鏈透明與關稅風險」間重新權衡。臺灣的AI半導體策略,應以「可信任供應者+不可替代」爲策略並運用三條路徑落實。
第一,主動與美國法規與標準對齊,從出貨序號到資料中心層級的遠端驗證與使用授權,把HEM納入設計、製造、部署的共同規格,換取更可預期許可流程與豁免空間。第二,在美國、日本與臺灣三地布建產能與後段服務,把「技術密度」與「政策韌性」綁在一起,降低地緣政治單點衝擊脆弱性。第三,技術性領先,維持先進製程良率與封裝技術領先,強化與國際客戶在效能與能效路線圖共同研發能力。當中國輿論把H20晶片敘述爲「不先進、不環保、不安全」時,真正能證明自己並改變敘事的,是臺廠持續交付在能效、可靠度與供應透明度,都能獲得客戶滿意的產品與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H20晶片之爭不是單一產品成敗,而是「誰來定義AI晶片安全邊界」。當AI晶片管制從頻寬、算力與互連參數,走向用地理、身分與行爲來管理晶片「使用情境」,供應鏈可信度將被重估。臺灣的務實策略,是把自己鍛鍊成爲全球AI基礎設施「安全模組」,聚焦合規可驗證、製程不可替代、研發持續領先。唯有如此,才能在美中競逐下不被夾擊,反而成爲市場的穩定選擇與中堅力量。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