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上海啓動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廖明輝)
上海浦東張江科學城的「模力社區」,由「國家與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地中心)負責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技術突破和應用落地。圖爲示意。(圖/新華社)
上海近日正式成立中國首個人形機器人「具身智慧」訓練場,代表中國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融合方面邁出重要一步。該訓練場位於上海浦東張江科學城的「模力社區」,由「國家與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地中心)負責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技術突破和應用落地。
該訓練場佔地4600平方米,分爲上下兩層,打造領先的「具身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訓練環境。「具身智慧」的技術核心在於賦予機器人如人類一般的感知、學習與互動能力,使其能夠適應複雜的環境並執行多樣化任務。訓練場內配置超過100臺異構人形機器人,涵蓋10個典型應用場景,包括工業製造、民生服務、特種應用等,並透過真人進行「一對一」教導,強化機器人的感知與操作能力。
訓練場的設立主要圍繞四個核心目標。首先,確保機器人能適應多元場景,如高精度雙手協同抓取、焊接作業與工業裝配等。其次,透過異質集羣採訓與開源框架,建構中國領先的真實與生成式動作開源資料集,以推動知識遷移和技能模型訓練。此外,訓練場亦強調「具身智慧」操作與任務調度,打造完整「作業系統-技能庫-任務編排」應用體系,並配合5G基礎設施,提升數據管理與協作能力。最後,訓練場將推動開源共享與貢獻機制,透過四級開源會員模式,促進全球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共享高品質訓練數據。
在發展戰略上,中國採取「1+N」模式推動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其中,「1」代表由國地中心建設的市級通用訓練場,而「N」則涵蓋上海各企業所建立的產業特色訓練場,形成虛實融合訓練體系,加速人形機器人技術應用落地。
值得關注的是,國地中心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合作,可能將人形機器人技術引入軍事應用,如戰場後勤支援(運輸、維修)、危險環境作業(排雷、偵察)等領域。訓練場的數據與技術亦可能應用於軍事場景,提升機器人在戰場適應能力與自主決策能力,對全球軍事科技發展將帶來深遠影響,臺灣需密切關注。
面對中國積極推動「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臺灣應積極應對並建立產業發展策略。首先,可參考上海訓練場模式,設立人形機器人訓練中心,加強數據收集與技能培訓,並確保技術標準與產業發展相配合。此外,強化產學研合作,整合本地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技術資源,打造開源平臺與高品質資料集,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
特別在高齡照護領域,臺灣可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人形機器人應用。最後,臺灣應建立產業政策支持機制,鼓勵企業投入人形機器人研發與應用,並加速技術標準制定與國際合作,確保臺灣能在AI人形機器人的國際產業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