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我們的美元 你的問題(廖明輝)
川普發動的關稅戰是否加速美元地位鬆動已成爲關鍵焦點。川普政府脫離國際組織、對盟友施壓、對聯準會主席施壓降息的舉動,正逐步削弱全球對美國治理能力的信心。(圖/資料照片)
耶魯大學出版社於5月出版《我們的美元,你的問題》(Our Dollar, Your Problem),作者肯尼斯‧羅戈夫(Kenneth Rogoff)對美元的未來提出一針見血警告。這位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與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以全球金融架構圈內人的專業視角,示警美國因爲過度自信和傲慢,導致過大的權力和過度的特權,可能會引發金融不穩定。
《經濟學人》日前也報導羅戈夫的觀察,認爲這次美元確實有所不同,美元已經下跌。而川普將加速此一進程。美元之所以能在國際貨幣體系稱霸,絕非偶然,而是仰賴美國在政治穩定、低通膨、財政健全與制度信任等面向的長期表現。然而,這些支柱正因川普政府的「解放日」對等關稅政策與制度破壞而遭受侵蝕。
川普發動的關稅戰是否加速美元地位鬆動已成爲關鍵焦點。表面上看來,美國的經濟規模、開放市場、法治保障與軍事主導地位仍爲美元提供強大支持,美元仍是全球唯一真正的國際貨幣。然而,川普政府脫離國際組織、對盟友施壓、對聯準會主席施壓降息的舉動,正逐步削弱全球對美國治理能力的信心。
關稅戰不僅攪動全球供應鏈,更擾亂資本市場預期。美元霸權雖非瞬間崩解,但制度破壞若持續累積,其信心基礎恐怕難以爲繼。羅戈夫觀察到,美國過去能在全球享有「過度特權」,仰賴其他國家對美元的無條件信任,但如今美國的國內亂象讓這種信任出現裂痕。
更令人不安的是,川普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在被提名前,曾擔任哈德遜灣資本公司高級策略師,他所撰寫的《重構全球貿易體系使用者指南》,認爲美國製造業衰退與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元過強,應該透過關稅與戰略性貶值來重建美國經濟競爭力。米蘭提出「國防-關稅-美元」連動策略,結合軍事保護與經濟壓力迫使盟友讓步,藉此解決產業空洞化與債務擴張問題,讓美國再次偉大併成爲全球產業主導者。
近期新臺幣兌美元匯率連續兩天出現劇烈升值,引發企業界擔憂。儘管央行總裁楊金龍出面召開記者會並提出七點說明,強調臺美關稅談判未觸及匯率議題以平息市場的預期心理。而行政院長卓榮泰對臺美談判是否會涉及匯率「對未來不敢輕易斷言」的發言,則被解讀爲未來的臺美談判留下政治操作空間。前央行總裁謝森中曾經有一句名言:「央行總裁有公開說謊的權利」,面對全球資金流動與臺美經貿談判,政府更需要靈活應對,瞭解美國的談判策略與企圖並擬出因應對策。
對出口導向的臺灣企業而言,問題不在於升值或貶值本身,而在於升貶「速度」過快,會造成獲利預期與資金規劃困難。企業界普遍反映,急速升值使得已接訂單的毛利迅速壓縮。央行雖以「一次升足」策略試圖阻斷投機性資金套利空間,但匯率政策若處於被動防禦位置,反而可能讓市場預期反覆波動,引發不必要恐慌。
南韓央行總裁李昌鏞更直言,美國近期確實與包括韓國、日本、臺灣、馬來西亞在內的亞洲國家討論匯率議題。因此我國也不能完全排除美國未來要求新臺幣升值的可能性。在這場區域貨幣重新定價變局中,政府需思考如何應對美國需求的機制與長期策略,才能在臺美談判中以不卑不亢的姿態,保持政策主導權並贏得民衆信任。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