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川澤二會暗潮洶涌(廖明輝)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18日換上一身正式的黑色西裝,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美國總統川普時,雙方都露出燦爛的笑容,氣氛與上次會談截然不同。(路透)
美國白宮在8月18日下午,成爲地緣政治角力的核心舞臺。美國總統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以及7位歐洲領袖齊聚一堂,試圖爲俄烏戰爭尋找終戰可能。這場重要會談,不僅透露各方對和平渴望,也暴露美歐烏的戰略思維分歧。從川普強調「和平協議」到歐洲堅持主張「停火協議」,這場「停火」與「和平」之間的折衝協商與妥協,將建構成爲俄烏戰爭的終局劇本。
與2月底川普與澤倫斯基在白宮會晤時的激烈交鋒不同,這次澤倫斯基記取教訓並謹慎以對。不僅穿上正式黑色西裝,更邀請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等歐洲7位重量級領袖同行,以團結盟友展現談判底氣。然而,川普的盤算並不在於讓步,而是重新定義「談判」本質。他在會後於「真實社羣」發文表示在會議結束後,他立即致電普丁總統開始安排他與澤倫斯基總統會面,並在兩人會晤完成後舉行三方峰會,由俄烏美3位總統共同參與。這對已持續近4年的俄烏戰爭,將邁出極具意義一步。川普也說,美國副總統範斯、國務卿盧比歐與特使威特科夫正與俄羅斯與烏克蘭進行協調,試圖在無停火條件下推動俄烏直接簽署永久和平協議。
但是此舉引起歐洲警覺。歐洲各國領袖一致強調「停火爲談判前提」,特別是德國總理梅爾茨與法國總統馬克宏,明確指出「無停火就無會談」。然而,川普強調自己在6個月內已經平息6場戰爭,其中一場甚至有可能引發核災難,顯然不願意接受俄烏停火前提,反倒強勢推動「和平協議」快速止戰模式。「和平協議」主張對烏克蘭極具壓力。對基輔而言,俄軍的飛彈與無人機仍不間斷地轟炸城市,在這種情況下被迫談判,不僅是戰術屈辱,更可能導致永久性戰略失地。特別是普丁透過川普釋出的「和平條件」,明顯是「土地換停火」版本:要求烏克蘭完全放棄頓內茨克與盧甘斯克州,換取俄方在赫鬆與札波羅熱的「凍結前線」。這將是繼2014年克里米亞後,烏克蘭再一次承受領土割讓的「割肉式和平」。
川普自信地認爲他能讓烏克蘭接受此項「類北約安全保證」。然而,歐洲各國對這種「川普式安全保障」存疑。他們擔心,一旦讓川普主導和平協議,歐洲安全將被邊緣化,烏克蘭淪爲犧牲品。歐洲所採取的談判策略是「讚美與堅持」,他們對川普大力讚譽、引述其過往成就,試圖引導他支持「有條件的和平」。但最終這場外交峰會仍舊圍繞「停火協議」與「和平協議」兩個關鍵詞的定義打轉。川普視和平爲可以即刻促成的交易,而歐洲與烏克蘭則認爲和平必須建立在軍事壓力解除基礎上。
然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川普對自己在烏俄戰爭的角色定位。他在真實社羣聲稱「如果我當總統,這場戰爭根本不會發生。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不需要那些在這些衝突搞了多年卻毫無作爲的人來指導我」,暗示這場衝突源自拜登政府與歐洲的錯誤政策。川普運用這種言論爲他自身和平仲裁人角色正名,也隱含對澤倫斯基施壓,現在能停戰,是川普給的機會;不接受,戰火將自負後果。
這場川澤白宮二會,表面是和平契機,實則暗潮洶涌。下一步的「俄烏美」三方會談,若缺乏明確停火協議作爲鋪墊,極可能淪爲政治秀場。普丁會否願意放下擴張野心?澤倫斯基是否承受得住割地壓力?川普是否願意爲歐洲集體安全讓步?這些關鍵問題,將決定俄烏戰爭的最終走向。但最後,真正左右結局的仍是利益與現實之間的權衡。和平,不會僅靠一場會議落實;真正的轉折點在於誰能定義和平的樣貌,又能否讓各方相信,那是一條值得走下去的路。(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