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國民意反彈川普關稅與拉弗曲線(廖明輝)

川普總統開除勞工統計局局長麥肯塔佛,抨擊聲浪四起。(資料照/路透)

近日,《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暨美國企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馬克.提森在該報撰寫《川普正在運用拉弗曲線尋找關稅甜蜜點》文章,指出川普總統試圖將雷根時期的「拉弗曲線」(Laffer Curve)理論應用於關稅政策,尋找既能增加政府收入、又不會嚴重衝擊貿易活動的「甜蜜點」關稅稅率。川普近期對各國設定10%至50%不等的對等關稅,例如對日本、南韓和歐盟爲15%,臺灣、越南則達20%,希望能最大化美國的關稅收入,同時又能保護國內產業及消費者,避免造成通貨膨脹。

然而,美國民衆對川普關稅政策的批評聲浪不絕於耳。在該篇文章留言區,可以看到讀者普遍對川普政府使用拉弗曲線的理論基礎提出質疑。評論者認爲,川普將關稅視作增加政府收入工具,卻忽略關稅本質是一種累退稅(regressive tax,是隨納稅人收入和財富的增加而實際稅率逐步遞減的稅制),實際上是由美國消費者與企業買單,對低收入家庭更將造成沉重負擔,認爲這些額外關稅成本最終必定會轉嫁到普通消費者身上,影響家庭支出並推高通貨膨脹。

此外,留言者普遍認爲,川普的拉弗曲線稅率設計過於簡化國際貿易實際情境,忽視其他國家與企業可能採取的迴應策略,例如重新配置供應鏈或選擇避開充滿保護主義色彩市場。長期下來,這種不確定性將使投資萎縮、生產效率下降,最終削弱美國經濟與國際競爭力。美國民衆對川普使用拉弗曲線理論推動「大而美法案」普遍抱持懷疑態度。

歷史上,雷根總統在1980年代曾大規模運用拉弗曲線邏輯進行供給面減稅改革,然而其所承諾「稅收自我償付」效果卻未能實現,反而導致財政赤字快速擴大,並加劇所得分配不均。此一歷史教訓使得許多美國人對川普今日重拾拉弗曲線策略充滿質疑與不信任。

川普政府近期與各國簽署貿易協議時,確實呈現設定15%至20%關稅稅率區間的考量。川普認爲這個區間正好落在拉弗曲線的最佳點附近,不但可以維持貿易活絡,也可極大化稅收收入。不過,川普對鋼鐵設定高達50%關稅,已遠超過稅收最大化目的,明顯具有保護主義性質。川普本人也坦承,部分關稅是爲了刺激國內生產與保護國家安全,而非僅爲增加政府收入。但這種作法似乎忽略國際供應鏈結構調整以及全球投資信任風險。

不少評論者認爲川普的關稅政策將經濟理論過於理想化與簡單化,忽略行爲經濟學的非線性效應與貧富差距擴大的現實結果。他們指出,將原本用於個人所得與企業稅的累進稅收邏輯,改爲提高消費型稅負(例如關稅),其本質就是把稅務負擔從富人轉嫁給一般消費者與勞動者,是「逆向再分配」行爲。在預期關稅將造成通貨膨脹壓力背景下,這種政策對美國基層民衆的衝擊將格外明顯。

美國目前仍與臺灣進行關稅談判,初步設定的20%「暫時性關稅」顯現川普關稅稅率策略考量。然而後續的232條款談判將是關鍵,該條款主要涉及半導體產業的國家安全考量,也代表稅率談判將更復雜、更具戰略考量。

整體而言,美國民意普遍對川普政府使用拉弗曲線理論設定關稅稅率表達不滿。民衆認爲關稅並非理論上的「完美稅收工具」,而是將實際負擔轉嫁到消費者與企業身上的一種稅務負擔。關稅政策應綜合考慮對經濟公平性、國際供應鏈穩定性以及全球市場信任度的影響,而非僅限於短期財政收入。川普政府若不能妥善平衡這些因素,將面臨更多內外壓力和挑戰。

從川普日前在真實社羣宣佈開除勞工統計局長麥肯塔佛博士,只因她公佈的就業數字讓川普不滿意。同時,川普再度威脅聯準會主席鮑爾降息,否則就會被送去「養老」來看,川普只想聽「好消息」並敵視「壞消息」的性格,讓川普團隊淡化短期關稅收入增加背後所隱藏的長期經濟風險。然而,高關稅將推升物價及通貨膨脹,最終可能對美國中低收入家庭造成沉重負擔,甚至引起社會動盪,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不可不防。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