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中AI競賽的地緣政治風險(廖明輝)
美國總統川普發表AI行動戰略計劃,並把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與機器人視爲美國下一代製造業。(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於7月23日推出具戰略深度的科技政策《贏得AI競賽:美國AI行動計劃》。川普強調人工智慧不只是產業工具,更是國家安全與全球霸權的關鍵戰場。行動計劃以「建設、建設、再建設」爲口號,主張從半導體制造、電力基礎建設,到模型透明度與軍事應用,全方位推進AI發展,鞏固美國在AI領域主導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拒絕與氣候政策妥協,視能源自主爲國安底線,並將推動AI聯盟作爲抗衡中國科技崛起的核心外交策略。
相較於美國推進AI戰略並以「要贏中國」爲明確目標,中國內部卻陷入結構性發展焦慮。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7月中罕見公開批評地方政府,質疑「是不是全國各省份都要往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車方向發展?」此話不僅道出中國產業投資熱潮背後的盲目性,從資料中心閒置到新能源車價格戰,中國當前正面臨產能過剩與通貨緊縮的雙重壓力。習近平要求「有些事要久久爲功」,等同警告地方政府若繼續把AI視爲萬靈丹式的政治投資項目,中國經濟恐將付出更大代價。
但更深入的問題是,美中科技競賽已不僅是經濟與產業層次競爭,而是進入攸關地緣政治平衡的戰略競逐階段。美國頂尖智庫蘭德公司在7月17日發表《在人工智慧競賽中,要滿足地緣政治不穩定的風險》報告,提出通用人工智慧(AGI)發展趨勢可能引發兩種地緣風險情境,分別爲「預防霸權」與「保護優勢」。報告建議,各國針對AGI即將出現或剛出現而採取代價高昂或具風險的預防性行動是值得的。
所謂「預防霸權」指的是若中國或美國被預期將首先完成AGI,對手國可能在其尚未全面軍事化前,試圖延緩或破壞其進程。這種預防性行動誘因,來自對AGI所帶來戰略優勢的極度不信任。畢竟,一旦某國掌握AGI,極可能創造遠超過核武的「超能力」,使得傳統國際秩序崩解。報告引述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指出,一國在逼近全球主宰門檻時,其它國家將有動機聯手干預。這種干預可能表現爲網路攻擊、供應鏈破壞,甚至是軍事打擊。
另一種情境則是「保護優勢」。當某國率先開發出AGI,其自身也可能出於維護技術壟斷地位考量,對潛在追趕者進行打擊。這種策略在覈武發展初期已有前例,冷戰時期部分美國戰略家主張,應在蘇聯尚未完全建構核能力前先發制人。儘管最後未成事,但這樣的思維在AGI競爭重新浮現。蘭德智庫警告,AGI的快速擴散與潛在失控風險,極可能引發類似動態。領先者可能擔憂AGI落入「流氓國家」之手,從而傾向於採取先制措施,以防技術威脅國際安全,就如同美國在六月發動突襲、攻擊伊朗核能設施的翻版。
AGI的軍事價值、可預警性與技術壽命長短,都將直接影響AI競賽。若AGI一旦被軍事化,能摧毀對手而自身卻免於報復,則將誘發更劇烈軍備競賽與預防行動。而當開發國的政治體制不被他國信任,例如不透明決策與資訊審查體制,也會讓其它國家更難對其技術管控與使用動機保持信心。從川普的行動計劃到習近平的警告,再到蘭德報告的戰略推演,顯示美中科技競賽已從「先進AI模型誰快誰贏」產業競賽,升級爲「AGI誰先誰主宰」戰略對抗。誰能贏得這場AI競賽不僅關乎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更可能決定全球權力重心的分佈版圖。
對於全球而言,關鍵不只是AGI能否實現,而是若真實現,各國是否準備好面對那個世界。減少預防性行動誘因、建立穩定國際監管機制、強化開發透明度與技術可控性,將是避免AGI競賽走向災難性衝突的唯一可行之路。當AGI從科幻走向現實,地緣政治將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關乎全球穩定與人類生存的嚴峻考驗。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