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中競逐AI 臺灣矽盾變標靶(廖明輝)

美國智庫學者認爲,若中國接管臺灣,將能摧毀美國維持AI領先的最佳盼望,此一觀點凸顯出臺灣晶片不僅是科技產品,更是全球權力版圖最脆弱、卻又最關鍵的戰略槓桿。圖爲臺積電赴美投資記者會資料照。(美聯社)

近日,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副研究員艾丹‧鮑斯-裡格斯與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研究員山姆‧佈雷斯尼克,聯名在Lawfare網站發表〈臺灣的矽盾正在變成目標〉一文,直指臺灣的半導體優勢,正因美中競逐通用人工智慧(AGI)而由護盾變爲標靶。作者認爲,若中國接管臺灣,將能摧毀美國維持AI領先的最佳盼望。此一觀點凸顯出臺灣晶片不僅是科技產品,更是全球權力版圖最脆弱、卻又最關鍵的戰略槓桿。

中國早已將人工智慧列爲國家戰略優先項目。無論是DeepSeek、阿里巴巴等,還是人民解放軍在自主系統、戰場模擬的應用,中國都展現追趕決心。然而,儘管在資料量與人才基礎具備優勢,高階晶片的取得仍是最大瓶頸。美國的出口管制切斷中國取得最先進GPU晶片途徑,使北京必須尋求替代方案。問題在於,當中國領導層感受到美國逼近AGI突破的壓力時,是否會以更激烈手段打斷美國進展?在這個高度零和領域,拖延對手已成爲與追趕自身同等重要戰略。

中國在面對AGI發展時,採取較爲務實且差異化策略。北京可能認爲AGI被過度誇大,因此並未全力投入此領域,而是選擇將AI應用於更具體、可實現的技術與產業場域,例如機器人與軍事應用,以追求即時的經濟與戰略利益。儘管中國仍持續支持大型語言模型(如Deepseek與華爲相關企業)及晶片研發,但整體生態系也在探索非語言模型導向的「具身智慧」等先進AI技術路線。

然而,這並不代表中國就會放棄與美國在AI領域競爭。若中國領導層判斷北京在AI技術已被華府拉開至不可逆距離時,則可能轉向採取破壞性手段打擊美國領先態勢。在此脈絡下,臺灣作爲美國AI晶片供應鏈關鍵節點,角色也可能從「矽盾」的戰略資產,轉變成爲潛在的風險來源。

美國在2025年《國防戰略》草案,揭示臺灣在美國「防範中國」的戰略核心地位。戰略四大支柱—保衛本土、防範中國、強化盟友責任分擔、重振國防工業,無一不與臺灣息息相關。臺灣被視爲第一島鏈中樞,美國不僅將臺視爲地理緩衝,更視爲技術供應鏈命脈。臺積電生產的高階晶片,不再只是經濟成果,而是戰略威懾。

換言之,美國「拒止中國奪臺」不僅是政治與軍事議題,更深藏對AGI競賽的戰略焦慮。這也引發一個問題:臺灣是否有足夠的戰略自主性,避免淪爲兩強拉鋸下的被動棋子?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在今年7月發表《AI競賽要滿足地緣政治不穩定風險》,報告指出,AGI競賽可能引發「預防霸權」與「保護優勢」兩種極端行爲。所謂預防霸權,是指若某國被認爲將率先實現AGI,對手國可能會先發制人,透過網路攻擊、供應鏈破壞,甚至軍事手段阻止其突破。保護優勢則是指領先國爲維持技術壟斷,主動打擊追趕者,防止其威脅既有優勢。這些邏輯都讓人聯想到冷戰核武競賽時期的「預防性打擊」與「相互確保毀滅」。在缺乏透明監管的AGI領域,這種地緣政治風險更可能被放大。

回顧自1949年以來,臺海和平仰賴脆弱的戰略平衡。中國始終將統一視爲歷史任務,但也仰賴「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威懾策略。然而,隨着臺灣民意日益拒絕統一,中國軍事現代化急速推進,以及習近平下令解放軍在2027年前具備攻臺能力,情勢已大不相同。若再加上美中在AGI競爭加速,臺灣的矽盾不僅不再安全,反而成爲可能的觸發點。

美國雖然推動臺積電赴亞利桑那設廠,但在2030年前仍難以擺脫對臺灣供應鏈依賴。意味在未來數年內,臺灣仍是美中AI競爭不可替代的關鍵樞紐。更危險的是,技術時間表與政治時程的交錯。矽谷科技巨頭預測AGI可能在2030年前後出現,而習近平設定2027年軍事節點、美國2028年大選與臺灣選舉,都可能疊加成高度不確定的風險環境。

對北京而言,若美國透過臺灣晶片優勢跨越AGI門檻,則可能被視爲必須提前「校正」局勢的理由。對華府而言,維持技術領先是跨黨派共識,不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政策都圍繞出口管制、加速AI發展與重塑供應鏈。正因如此,臺灣的矽盾既是護身符,也是引爆點。

總結而言,美中競逐AGI使臺灣的戰略價值從保護轉爲風險。半導體供應鏈集中優勢,本應是臺灣的戰略資產,卻因AI競賽的零和邏輯而變成潛在標靶。臺灣必須清醒認識到,僅依賴矽盾並不足以保障自身安全,反而需在產業佈局、國安政策與國際合作,爭取更多的自主性與多元化。對美國而言,如何在確保技術領先的同時,避免把臺灣推向衝突前線;對中國而言,如何在戰略焦慮與技術落差之間,避免走上極端冒險之路,都是未來幾年國際社會必須面對難題。在AI邁向AGI的關鍵時刻,AGI出現或許將改變人類歷史,但在這場競逐的最前線,臺灣的命運同樣將成爲決定全球秩序的關鍵變數。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