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AI模型開源與管制 美中技術冷戰開打(廖明輝)

Anthropic的聲明不僅凸顯AI技術正被視爲戰略資產,更反映在「開源與安全」、「創新與對抗」之間,民主國家正面臨日益複雜的政策兩難。(圖/美聯社)

人工智慧模型的開放與管制,成爲美中科技競爭全新戰場。美國AI公司Anthropic在9月5日發佈新聞:「更新對不受支援地區的銷售限制」,宣告加強對AI模型的區域限制,明確禁止中國等被視爲敵對政權的企業,即使透過其他國家註冊子公司,也不得使用其AI服務。聲明指出「受中國專制地區控制公司面臨法律要求,這些要求可能迫使它們共享資料、與情報部門合作或採取可能構成國家安全風險行動。利用我們的能力開發應用程式和服務,最終服務於敵對軍事和情報部門及更廣泛專制目標。也可能利用我們的模型,透過如數據提煉技術推進自身人工智慧開發」。

Anthropic的聲明不僅凸顯AI技術正被視爲戰略資產,更反映在「開源與安全」、「創新與對抗」之間,民主國家正面臨日益複雜的政策兩難。這項聲明也道出當前美國科技企業的普遍焦慮。在全球化開發環境下,即使明令禁止,來自中國的實體仍可能透過離岸公司、海外子公司或技術轉包等方式繞過限制,取得AI模型存取權限,進而應用在軍事、情報或其他對抗民主陣營國家之目的。

中國積極佈局開源AI模型讓美國進退維谷。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Qwen、月之暗面實驗室的Kimi,以及DeepSeek等開放權重模型,讓開發者得以在本地運行模型、進行微調與應用開發,無需經過平臺方授權或回傳資料。相較之下,美國主流AI公司如OpenAI與Anthropic則傾向使用封閉式模型架構,將模型部署於雲端,僅以應用程式介面API形式供應,控制使用情境與防範濫用。但這種封閉性策略也意味美國在開放標準與社羣生態系的影響力,正被中國的「以開放換影響」戰略快速侵蝕。

開源模型的戰略價值不容低估。在預算有限但高度重視資料主權領域,例如醫療研究、學術單位、國家機構等,用戶更傾向使用可完全控制的本地模型。中國在開放模型的普及,不僅爲新創公司提供低門檻開發工具,也讓各國政府與企業在考量風險與成本之後,轉向中國來源的開源模型。這種趨勢一旦鞏固,不僅會削弱美國技術霸權,更可能讓中國審查機制與價值體系,藉由AI模型擴散至全球資訊基礎設施之中。

川普政府在7月底公佈的《美國AI行動計劃》,明確指出:「我們需要確保美國擁有基於美國價值的領先開源模型」,並強調開源與開放權重模型具備全球標準與地緣戰略價值。透過以民主價值爲基礎,創建「可信任的開放權重模型」對抗中國影響力。OpenAI在8月釋出gpt-oss-120b和gpt-oss-20b兩款先進開放權重語言模型,以低成本提供強大實際性能。顯示美國AI企業正在逐步調整立場,從全面封閉轉向「有條件開放」,以鞏固其在全球AI模型與治理架構的主導地位。

不過,美方對開源模型的開放也非毫無代價。AI模型開發成本高達數億美元,維持營運與風險控制機制亦極其複雜,若無法設立有效安全沙盒與授權機制,開源本身可能成爲國安的破口。模型一旦被用在錯誤用途,例如被用於生物武器研發、網路攻擊、自動化詐騙等用途,對社會將造成難以估計傷害。因此,美國政策重心逐步轉向「選擇性開源」與「出口管制強化」,試圖在鼓勵創新與保障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綜上所述,美中在開源AI模型的競爭,並非單純技術對決,而是圍繞治理模式、價值觀與戰略安全。中國透過開放權重的開源模型快速擴張國際影響力,美國則試圖在保障國安與維持全球領導力之間尋求戰略調整。不過,在開源與閉源之間,其實不是簡單的選擇題,就如OpenAI在官網所言:「我們認爲AI該選擇開源或是閉源路線,其實是假議題。其實兩者都需要,而且兩者相輔相成」。

在未來數年,AI模型的開放程度將不僅是企業技術選擇,更是各國對民主制度韌性、數位主權與地緣科技佈局的根本選擇;臺灣也需要審慎因應美中之間這場開源與管制交織的技術冷戰。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