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讓川普開心要付出的代價(廖明輝)
讓美國總統川普開心所要付出的代價,不應犧牲長期戰略利益與經濟穩定來換取。只有堅持專業與理性,才能避免成爲短視政治犧牲品,讓經濟政策真正福國利民,而非被政治綁架。(圖/路透)
川普的關稅與經濟策略充滿政治意味,他利用關稅作爲政治施壓工具,日前動作再度凸顯這種特色。川普在8月6日簽署行政命令,以加徵關稅威脅印度停止向俄羅斯購買石油,否則21天后印度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將面臨50%高關稅。此舉目的明顯,透過關稅強硬經濟手段,迫使印度做出政治讓步。
同日,蘋果執行長庫克在白宮宣佈,將額外投資1000億美元在美國進行生產製造,這筆資金加上此前承諾的5000億美元,使蘋果在美國總投資額升至6000億美元。從庫克在記者會現場的不自在表情可以看出,庫克單獨一個人站在川普左邊,川普右邊站的是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及財政部長貝森特兩位談判大將。庫克表情說明一切,這應該不是基於滿足客戶的商業需求,而是政治妥協,並非企業自主的商業決策。川普也直接點名臺積電在美國投資2000億美元,凸顯其施壓策略對全球供應鏈帶來巨大影響。川普以關稅政策逼迫蘋果擴大在美國境內生產iPhone,對全球供應鏈,尤其是與蘋果密切相關的中國、印度與臺灣的產業生態系將造成深遠影響。
此外,川普揚言要將半導體晶片關稅提升至100%。他在白宮記者會上表示:「所有進入美國的晶片和半導體都要徵收100%關稅。但如果你已承諾或正在美國生產,就能免除關稅」。這種區分方式,看似鼓勵美國本土製造,實際將讓全球半導體產業面臨成本增加與利潤下滑風險,國際供應鏈恐被迫大幅調整佈局與投資。雖然這一番話的確切涵義仍待推敲,但無疑進一步加劇半導體產業的緊張與不確定性。
川普的關稅政治不僅針對亞洲國家,歐洲也同樣承受此種壓力。美歐在7月27日達成貿易協議看似緩和雙方緊張局勢,實際上歐洲卻付出相當大代價。歐盟進口美國商品關稅降至近零,歐洲產品如汽車、葡萄酒、機械卻必須承受15%關稅,甚至還得在未來三年向美國採購高達7500億美元能源商品。表面上是經濟讓步,實則爲了拉攏美國、確保跨大西洋安全戰略。歐洲藉此維持美國對烏克蘭戰爭和北約安全議題的支持,但也讓歐洲內部經濟與政治凝聚力遭受重創。
若從美中在AI半導體晶片競逐角度來看,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管制政策,更凸顯川普經濟戰略「安全大於經濟」的矛盾邏輯。近期輝達H20晶片重啓對中國出口,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一句將「四等貨」賣給中國以「讓中國上癮」言論,挑動雙方敏感神經,並引發中國國家網信辦約談輝達,並以安全風險爲由,對H20晶片安全性提出嚴正質疑。這種近乎羞辱式的「開放四等貨給中國」策略可能適得其反,促使中國更快實現晶片獨立。美國本意雖在防堵敏感技術流出、保護國家安全,卻可能在無意中削弱自身技術領先優勢。
然而,川普經濟學最大的結構性矛盾在於,一方面用高關稅作爲財政收入來源,另一方面卻以政治手段壓制聯準會獨立性,強力要求降低利率以抵消關稅造成通膨與民怨。隨着聯準會理事庫格勒因不滿川普干涉聯準會獨立性而提前辭職,聯準會未來政策路線可能進一步政治化,失去專業獨立性。從麥肯塔弗被開除,到鮑爾被威脅,再到庫格勒辭職,川普政府持續將經濟專業機構政治化,最終將傷害美國經濟政策的可信度與穩定性。
當經濟政策不再基於客觀數據與專業判斷,而是淪爲政治人物短期勝利的工具,最終必將引發嚴重後果。歐盟的妥協、臺灣的挑戰,都提醒我們:讓川普開心所要付出的代價,不應犧牲長期戰略利益與經濟穩定來換取。只有堅持專業與理性,才能避免成爲短視政治犧牲品,讓經濟政策真正福國利民,而非被政治綁架。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