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川普認了 美國工業必須打掉重練(廖明輝)

川普總統日前在真實社羣發文指出,當外國公司投資美國時,希望他們帶來專業人才,訓練美國人民學習製造半導體晶片等複雜產品;等他們撤出時,美國人已具備技術。美國曾在晶片、造船等領域表現卓越,如今卻須重新學習。(路透)

川普總統日前在真實社羣發文指出,當外國公司投資美國時,希望他們帶來專業人才,訓練美國人民學習製造半導體晶片等複雜產品;等他們撤出時,美國人已具備技術。美國曾在晶片、造船等領域表現卓越,如今卻須重新學習。

美國不應該嚇退外資,而應歡迎他們及員工,並以學習爲榮,最終超越對方。這段話語掀起關於美國製造的討論。他罕見地談到「技術移轉」與「人才培訓」,而這正是美國工業復興關鍵。川普指出,當外國企業進入美國投資設廠時,應該帶着具備高度技術能力的工程師與技術工人進入美國,暫時性地訓練美國本地勞工。這段話雖簡單,但背後反映出美國製造的工業能力衰退現實。川普以造船爲例說明,曾經,美國造船技術世界第一,一天能夠建造一艘船;但如今,一年幾乎只能勉強造出一艘。

然而,這條路並不輕鬆,首先是簽證政策鬆綁。現行美國製度對於外國技術人才移動與逗留設下重重限制,若無制度配套,企業就算有意願,就像韓國現代電池廠在美國建廠的人員簽證爭議,很難順利引進人才。再來,美國本地的職業教育體系是否能打造出真正有效的「師徒制」、「現場學徒制」?如果沒有承接土壤,技術移轉終將只是紙上談兵。更棘手的是,外國企業是否真的願意分享他們的核心技術?技術不只是工具,更是競爭命脈。把技術教給他國工人,就等於訓練未來對手。除了政策誘因,也要有信任架構與保障機制,讓「短期訓練交換」能對雙方都產生實質利益。

川普此舉之所以值得重視,是因爲由此可看出美國工業復興的真正挑戰在於美國人的價值觀。製造業之所以在美國逐漸被邊緣化,不只是因爲全球化分工或生產成本問題,更因爲長期社會氛圍輕視「藍領工作」與「工廠職涯」。美國社會將「進工廠」視爲人生失敗選擇。今天的問題,不只是沒人知道怎麼製造,更是沒人想學。要讓製造業重新成爲值得投入、值得學習、值得驕傲的產業,遠比吸引資金困難,也比興建工廠複雜。

這也給臺灣帶來重要啓示。當臺灣引以爲傲的半導體先進製程開始在美國建廠,我們是否能守住人才與技術的根本?我們是否能在輸出設備、輸出廠房、甚至輸出人才之後,卻不流失核心know-how與創新能力?這場美國工業復興,不只是美國的問題,更是全球製造版圖的重整佈局。臺灣若要保住優勢,不能只靠技術領先,更要在人才制度與教育投資找出對策。川普表面在談外國專家,實際是在提醒美國,如果人民不願意親手重新打造自己國家的技術基礎,只靠關稅或外資投資再多也無法建構長期競爭力。

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不應淪爲口號,而要重新定義藍領工作尊嚴與工作價值觀。美國由於長期偏重微笑曲線兩端高利潤的研發創新與品牌行銷,輕視中間的關鍵製造環節並外包,讓產業出現斷鏈問題。美國若真要推動工業復興,需從重建制造業「工作價值」與「社會尊嚴」的根本選擇開始,讓投入製造業成爲可敬職業選擇並對美國人深具吸引力。而這也是最難、須長久耗費心力的艱困工作,但川普根本無心在此,這纔是美國的根本問題所在。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