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AI新十大建設 小心劃錯重點(廖明輝)
行政院長卓榮泰出席InnoVEX 提出「AI新十大建設」 想法,輿論質疑恐怕會劃錯重點。(王玉樹攝)
政府日前宣佈正在擬定「AI新十大建設」,讓臺灣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領先,展現積極追求人工智慧發展的企圖心。然而,觀察國際最新發展趨勢後,不難發現,若政府在推動AI政策時,將重心過度集中於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恐怕會劃錯重點。
美國智庫「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近期發佈兩份重要AI報告。一月出版《中國對大型語言模型的批評:尋找通用人工智慧的道路》(Chinese Critiques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Finding the Path to Gener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國頂尖AI研究人員對LLM的推理能力、計算成本、以及幻覺現象抱持懷疑態度,強調單靠LLM難以達成通用人工智慧(AGI)。中國反而積極探索包含腦啓發式人工智慧(Brain-inspired AI)、具身智慧(Embodied AI)等多元途徑。
另一份五月出版的報告《武漢的人工智慧發展》(Wuhan’s AI Development)指出,中國正利用武漢作爲「具身智慧」與「多模態AI」實驗基地,推進AGI發展。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華爲與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三大機構,共同打造完整AI產業鏈與研發基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鬆純,也是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的核心人物,主導開發武漢的「大型社會模擬器」。
在武漢的「中國•光谷」也就是「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規劃518平方公里的全域建模,支援大量智能體在同一社會場景的模擬互動。他強調「具身智慧」是AGI的本質,透過建構「共生智慧社會操作模型」,模擬城市運行、羣體行爲與政策效果,應用於社會治理、輿情監控與人口流動預測。這種具身化AI不僅跳脫靜態大型語言模型限制,更反映中國將AI從科研與產業層面,擴展至維穩與社會控制的戰略企圖。
反觀臺灣目前公開的AI十大建設內容,包括智慧機器人、量子科技、矽光子以及主權AI等,儘管方向明確,但仍未充分展現對未來AI多元發展路徑的佈局。尤其令人憂心的是,若僅強化生成式AI與LLM的投資佈局,而忽略物理AI、邊緣AI、多模態AI、具身AI、神經AI等其他領域,可能導致技術路線過於單一,錯失我國對AI競爭動態發展的敏感度。
此外,在臺北舉行的2025年COMPUTEX大會上,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演講中強調AI發展的多種可能路徑。他特別指出物理AI、邊緣AI與多模態AI將成爲AI競逐的前瞻性定義。黃仁勳建構NVLink Fusion 使用競爭對手晶片的混合運算系統,將AI從模擬走向實體應用,物理AI與機器人實現具身智慧;邊緣AI與多模態AI拓展應用邊界,提升感知與即時處理能力。黃仁勳明確點出AI需具備從虛擬模擬到真實世界互動的能力。
從美國智庫報告到中國武漢實證所指出的事實,都在提醒臺灣,推動AI發展策略必須謹慎佈局,多元並進,避免過度押注單一技術路徑。在美中科技競爭日益激烈情勢下,臺灣須採取更多元、靈活的AI發展策略,避免技術單一化風險。推動「AI新十大建設」,固然顯示臺灣發展AI時代的決心,但須小心劃錯重點。應該參考國際AI發展最新動態,思考AI的前瞻思維並進行多元技術佈局,建立靈活適應的政策框架,才能確保臺灣在快速發展的AI競爭格局中,持續站穩關鍵發展位置。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