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AI機器人 需要臺灣的大腦、小腦晶片(廖明輝)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宴請臺灣供應鏈夥伴,慶祝Blackwell量產成功。前排左起爲緯創董事長林憲銘、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何英煒攝)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宴請臺灣供應鏈夥伴,包括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等一票科技巨頭,這些臺灣供應鏈廠商,主要涵蓋半導體產業「大腦」運算的晶片設計、製造與封裝,以及資通訊產業「小腦」運動感知與控制等。由此可以看出,臺灣發展智慧機器人的優勢在於運用過去30年所培養出來的半導體產業領域知識,再加上資通訊產業的系統整合與彈性製造能力。然而,比較欠缺的是有關人形機器人的整機自制能力。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宴請臺灣供應鏈夥伴,包括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聯發科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與副董事長梁次震、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矽品董事長蔡祺文、宏碁董事長陳俊聖、英業達會長葉國一、研華董事長劉克振、臺達電董事長鄭平、仁寶董事長陳瑞聰、光寶總經理邱森斌等皆受邀出席。媒體封爲兆元宴,幾乎是黃仁勳每次來臺灣的暖身操,也是最吸睛話題,臺灣扮演世界頂尖科技巨擘什麼樣的商機角色,呼之欲出──智慧機器人。

因此,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日前提出「AI新科技──智慧機器人計劃」,如同他昔日作爲巨人少棒隊國手的投球姿態,爲臺灣產業發展,投出一記漂亮的好球。這項計劃規劃投入4年100億元的科技預算與10年100億元的國發基金扶植機器人新創公司,在臺南六甲與沙崙建立兩大機器人研發基地,再加上柳營科技園區的製造基地,建構臺灣南部的智慧機器人產業生態系。計劃着重發展自主大腦晶片與小腦晶片,並涵蓋從研發、製造到應用的全面供應鏈,以期在明年能成立臺灣機器人新創公司建立自有品牌,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從全球競爭態勢來看,美中兩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競逐尤爲激烈。中國企業如宇樹科技的G1、優必選的WalkerS機器人已陸續進入汽車組裝廠實習,訓練多機協同作業;而傅利葉科技則推出開源Fourier N1人形機器人,取得技術領先地位。美國則有特斯拉的Optimus 2、Figure AI的Figure 2及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展現出強大技術創新實力。這場競爭代表未來人形機器人市場的重要趨勢,也提醒臺灣產業必須加速發展與定位,才能在這波全球浪潮中掌握先機。

輝達在機器人競賽扮演關鍵角色,輝達就像源自臺灣的肉糉頭,串連臺灣的AI機器人產業生態系。在AI晶片與軟體訓練平臺。輝達推出GR00T N1機器人訓練基礎模型。這種模型能即時反應並進行深度推理,輔以輝達Omniverse與Cosmos平臺提供高品質3D合成數據,使機器人能迅速適應各種環境。這套技術架構目前是美中機器人產業共用平臺,未來隨着美中競合態勢發展,機器人生態系可能會逐步區隔,美國偏向強化軟體如大腦運算及小腦感知控制及人機互動能力,中國則深耕硬體如肢體關節、靈巧手、諧波減速機及行星式滾柱螺桿等關鍵零組件。美國所主導的機器人,重視安全與辨識能力,中國發展的機器人則強調肢體靈活度與成本優勢。

展望未來,美中兩強在人形機器人新興科技領域的競爭將愈發激烈。臺灣應該利用現有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優勢,結合AI軟體及系統整合能力,打造完整智慧機器人產業鏈。黃仁勳與半導體及ICT產業領袖的聚餐,象徵與臺灣供應鏈在機器人大腦、小腦的良好默契與合作基礎,至於肢體,目前仍以中國最強並具成本競爭優勢,臺灣的機械產業要迎頭趕上。

國科會所推動的智慧機器人計劃,有望引領檯灣在全球智慧機器人競爭佔有一席之地,更是臺灣未來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佈局。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