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馬偕被駭 強化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廖明輝)

馬偕紀念醫院日前發現系統異常,門急診500多臺電腦當機立即啓動資安緊急應變作業流程,並同步通報衛福部資安聯防平臺,並向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報案。(本報資料照/馬偕醫院提供)

馬偕醫院日前遭遇臺灣醫療體系首宗勒索軟體攻擊,攻擊者利用CrazyHunter勒索軟體,滲透醫院內部系統並加密病患資料,導致醫療人員無法存取病歷檔案,並造成超過500臺電腦癱瘓。儘管最終在資安署專家協助下成功化解危機,但此一事件警示醫療機構資安防護的重要,並啓示在AI時代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的挑戰與緊迫性。

馬偕醫院的攻擊方式相當典型,駭客利用醫院內部AD主機弱點,透過羣組原則發動大範圍勒索加密攻擊,並採用BYOVD(Bring-Your-Own-Vulnerable-Driver)提權技術,在系統載入有漏洞的驅動程式,再透過程式漏洞取得執行權限。這些技術細節顯示,攻擊行動經過精密設計,不僅掌握技術漏洞,還結合醫院人員的資安操作疏漏,從員工插入受感染的USB裝置來發動攻擊。

全臺有60家醫院被列爲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不僅關乎日常醫療服務,更影響國家社會正常運作。隨着各種AI技術的廣泛應用,雖然可以提升效率,但也爲駭客創造更多攻擊可能性。駭客可以利用生成式AI或AI代理,撰寫更復雜的惡意程式碼,還能模擬真實使用者行爲,生成高度擬真釣魚郵件,誘導員工泄露敏感資訊。在很快的未來,由AI代理負責並自動驅動的攻擊手段,將使關鍵基礎設施資安人員面臨前所未有的防禦壓力。

醫院之所以被列爲關鍵基礎設施,原因在於它無法輕易中斷,且牽涉龐大就醫人口與大量敏感資訊。在AI時代,醫院紛紛導入自動化、生成式AI或即時分析系統以提升醫療品質與作業效率。AI能快速整合大數據運算與即時偵測,減輕醫護人員工作壓力,也能加速醫學影像判讀。

然而,當AI成爲核心運作一環,駭客也能透過更先進手段滲透系統,一旦成功取得權限,影響範圍往往不只是一臺電腦,而是整個醫院網域;若資安體系設計不良,就可能引發業務停擺,甚至造成病患安全風險。

面對AI時代複雜多變攻擊態勢,單一機構已無法獨自應對,跨部門協作成爲必要。衛福部推動「主動防禦系統」方案,協助各醫院提升現有系統防護能力。首先,加速導入「零信任架構」,全面限制內部網路的橫向滲透。零信任架構的核心理念是,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使用者,都需經過多層次驗證才能存取關鍵系統與資料。此外,導入「多因子認證」以有效降低駭客透過竊取密碼滲透系統風險。其次,從內部強化資安意識與操作規範。馬偕事件再次證明,人爲疏失往往是駭客攻擊成功的重要因素。

醫院應定期進行資安教育與演練,模擬釣魚郵件攻擊,讓員工學會辨識潛在威脅。同時,醫院應建立資安應變流程,確保在突發攻擊時,能迅速限制損害範圍並恢復系統運作。更重要的是,醫療機構需要藉助AI技術來反制AI驅動的攻擊。基於AI的行爲分析系統能即時偵測並攔截異常行爲,而威脅情報分析工具則能預測潛在攻擊風險。透過結合AI技術與現有防禦系統,醫療機構才能更有效地應對由AI代理所發動更快速、更大規模、更擬真的新形態資安威脅。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