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解析美中關稅戰發展 升溫或降溫?(廖明輝)

近期川普及其團隊態度出現微妙轉變,川普鬆口稱145%關稅「可能太高」,未來將「大幅降低」但不會是零,外界關注關稅戰是否開始降溫。(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在四月宣佈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關稅,並取消中國與香港小額包裹免稅措施,迅速將貿易衝突推向高峰。中國則以125%反制性關稅強勢迴應,並表明「奉陪到底」,引發全球市場動盪。但近期川普及其團隊態度出現微妙轉變,川普鬆口稱145%關稅「可能太高」,未來將「大幅降低」但不會是零,外界關注關稅戰是否開始降溫。

要理解美中關稅戰升溫或降溫的可能,需從川普政府戰略邏輯、中國應對策略、以及兩國內外壓力三方面來觀察。表面看來,美方的政策似乎極端。但仔細分析可見,川普並非全然走向封鎖,而是採取「高壓開場、談判收尾」策略。他日前公開表示,關稅雖高但「不會維持在145%」,未來將「大幅下調」,顯示政策具彈性。由於美國國內壓力正逐步發酵,沃爾瑪、Target與Home Depot等零售高層已向白宮示警,若繼續升高關稅,將導致商品短缺與價格暴漲,直接衝擊消費者。川普陣營若無法控制物價與供應鏈問題,將重創川普形象並影響共和黨明年期中選舉。因此,他對關稅政策的鬆動,更多是務實考量下的戰略調整。

另一方面,中國雖態度強硬,卻也釋放出談判意願。外交部多次重申「談判大門敞開」,但同時強調前提是「互相尊重與互惠」。面對出口訂單下滑、青年失業率升高與內需復甦緩慢等挑戰,北京顯然也清楚貿易戰若無止盡,對內政穩定亦構成威脅。儘管中國手中握有如減持美債、限制稀土出口等反制工具,甚至要求韓國企業停止向美國出口含有中國稀土礦物產品,但長期使用這些手段勢必也將反噬自身。

美中兩國正處於對峙與互探交織的微妙階段。對抗升溫的因素包括民族主義情緒與制度對抗;而降溫的動能則來自企業與市場的壓力、供應鏈調整成本、以及國內經濟的現實挑戰。值得注意的是,若美中談判破裂,不僅高關稅可能長期高掛,美國還可能啓動次級制裁,加碼限制中國科技企業與人員交流。中國則勢必加速「去美元化」與「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將對全球供應鏈與地緣格局造成長期結構性改變。

目前雙方雖仍僵持不下,美國財政部長指出,降低關稅是解方起點,但談判尚未啓動;中國則要求美方先取消單邊關稅,才願重啓對話。儘管川普表示關稅會「大幅下調」,實際政策也仍不明朗。除非雙方展現誠意,否則難以突破僵局,全球經濟也難以喘息,雙方都已感受到政治與經濟壓力。真正的勝負,或許不在關稅數字,而在誰能設計出一套讓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構性降溫機制,重新爲全球經濟穩定創造空間。這場膽小鬼遊戲的勝利者,不是誰開得快,而是誰能及時轉彎。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