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美關稅戰接着的韌性戰(華健)
《經濟學人》封面上寫着「川普使中國再次偉大」,BBC則指川普送給中國「大禮包」,一向和美國並肩堅定反中的歐盟,現在應是最期待看到中國反制川普奏效的ㄧ羣。(路透)
川普向全世界開戰,驚慌之餘,樂觀想,這畢竟是砸銀彈的關稅大戰,比起過去和現在進行中的戰爭,砸砲彈甚至核彈,導致傷亡慘重、家破人亡,好太多了。
常聽到的一句話:能用錢解決的,都是小事!川普上臺前,美國做的是拉幫結派,抗俄、反中,在全世界建立各種「聯盟」,透過各種名目的地下、地面組織,進行滲透、分化、顛覆、發動戰爭。川普上臺,把它們全給歸零了。至此可懷疑:川普做的這一切,都是爲了世界永久和平。
看來,一直被預言的臺海兵兇戰危,或許可先不去緊張,臺灣青年也可暫時不用擔心被拉上戰場。但願這場仗,真的能就這樣,光用錢砸下去。
不意外,戰況最受矚目的,就是中美角力。一方面這兩頭大象打架,精彩可期,主要是因爲中國選擇「奉陪到底」,或許可給那些至今仍只敢低聲牢騷的歐盟等苦主,出氣兼參考。
接下來的中美關係不僅止於經貿,其恐怕也會牽動未來的國際秩序。關稅大戰,固然會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產品,但美國的消費者與製造業,同樣也會受到傷害。
《經濟學人》封面上寫着「川普使中國再次偉大」,BBC則指川普送給中國「大禮包」。不久前,臺灣的疑美論者,被認定是思想有問題的「中共同路人」,如今全世界恐怕很少,不同屬這類中共同路人的。尤其一向和美國並肩堅定反中的歐盟,應是最期待看到中國反制川普奏效的ㄧ羣。
可預期,中美繼續依此加碼輸贏下去,結果非但是沒有贏家的零和,恐怕是比究竟誰輸得大的負荷。而此結果,恐怕不只是貿易上錢的問題,而是更難逆轉的地緣政治態勢。
就像長達半世紀的美蘇冷戰,蘇聯輸的便是無法持久的經濟韌性。所以如今中美比的,剛開始是表面的關稅大戰,接下來決定輸贏的,還會有包括產業結構與整體競爭力的經濟韌性。
過去講的經濟韌性,指的是一個經濟體在遭受危機衝擊時,能夠在最短期間,回覆其以GDP爲基準的,核心機能的能力。近年來的討論,則認爲僅只仰賴GDP成長,並無法面對當前和未來的可能震撼,而應該多顧及社會穩定與人民福祉。也就是,關稅叫價,苦果會來到人民基層生活當中,這時兩方比的,就不只是GDP這類表象了。
短期內中美雖只在經貿和科技上競爭,但接下去,必然要在定力和韌性上較量。大陸的企業和國家整體,在過去川普和拜登任內8年內學到了,包括自由開放市場不可信,科技求人不如求己,唯有自立自強,才能始終立足優勢地位。第二十屆三中全會所揭示,教育、科技、人才的整合,便是務實的體現。
如今對內,大陸擁有的不只是14億人口,還有可望在短時間內,透過喚起民族主義與歷史文化等作爲,統合成形的大市場。此市場不只能支撐經濟穩定發展,還會同時釋出各種形式的發展潛力。
長遠來看,中美拚的與其說是經濟韌性,不如說是拚民生韌性。司馬光: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終究,大陸政府的背後,是廣大、團結,認同克勤克儉這類家訓的人民;川普的卻是習慣廉美物質享受,忍不住要走上街頭的人民,和脆弱的民粹民主。
這場經濟韌性較勁,對外必然要建立在以和爲貴、四海之內皆兄弟、近悅遠來等王道基礎上。
也許美國還太年輕,也許是川普個人太自負,以至選擇一個擴張主義、自私自利的美國,以爲這便是「再次偉大」。而如今川普的激動表現,實則讓世人看清,今天的美式民主,正陷在民粹民主困局當中,難以自拔。
大陸國務院發表白皮書,再次苦口婆心,呼籲共榮:「貿易戰沒贏家」,「願以宏觀及長遠的格局維持中美合作關係」。但又有多少人相信,川普會吃格局那套?
大陸此時,更應將像國父孫中山先生等先人的智慧充分發揮,不僅可強化內聚力,更有利於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與支持。川普繼續喊價,孤立中國、拉羣對中國加關稅,最後各國選邊站隊,除了利害盤算,仍會看信用表現。
以川普的動力,這場輸贏可能會進行得比預期快很多,新態勢也將隨之明朗。只是在輸贏之後,臺灣又該如何,有志爲人民服務,尤其是在野黨的政治人物,總該有所準備。
(作者爲國立海洋大學名譽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