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賴總統的韌性與任性(陳劍賢)
大罷免案戰火將延燒半年,大罷免是爲罷免而罷免,無差別的罷免,考驗賴總統是爲國家謀遠慮的政治家,抑或短視近利的政客?(圖/本報資料照片)
「韌性」與「任性」雖然只差一字,但卻代表截然不同的態度與價值觀,兩者在面對挑戰時,表現出的特質截然不同,韌性象徵堅毅與適應力,而任性則往往顯現爲自我中心和不願妥協的態度。
韌性是一種經得起考驗的力量,像是竹子在風中搖曳卻不折斷,表現出一種柔中帶剛的特質,韌性的國家能在逆境中堅持,冷靜分析問題,積極尋找解決方案,賴總統去年就職後成立的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面對兩岸不對稱的軍事實力,發展臺灣的韌性力量,抗中保臺,不必硬碰硬。
三月國政最大的焦點,在於賴總統召開國安會議,將中國大陸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賴總統列舉中國對臺灣重大國安威脅,並提出17項因應策略,這是賴總統繼「兩岸兩國互不隸屬」的論述後,再度升高兩岸的敵對關係,對兩岸關係帶來新的衝擊,賴總統任性的決策,違背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韌性的特質,除提高國防預算及獲取美方關懷的眼神外,只讓兩岸兵兇戰危。
另外大罷免案戰火將延燒半年,大罷免是爲罷免而罷免,無差別的罷免,只因爲民進黨執政非要國會民進黨立法委員過半,完全主政才能執政,因此發動大罷免,未來幾個月對立殺伐之戾氣,廣泛瀰漫,市井生活也被捲入,撕裂的效應已經開始外溢,耗損的社會成本如何善後?考驗賴總統是爲國家謀遠慮的政治家,抑或短視近利的政客?
任性與韌性並非絕對對立,而是在特定情境中可能互補,例如面對不合理的現象時,適度的任性或許能解決問題,但面對重大問題,如兩岸國安問題,需要克服困難時,韌性則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筆者誠摯建議賴總統兩岸關係不必任性對待,莫將中國大陸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若以韌性待之,如兩岸一家親,讓臺灣如竹般柔韌,柔中帶剛,將困難化爲力量,最後的贏家將是臺灣。
(作者爲臺東縣體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美和科大社工所兼任助理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