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復興美國製造 師法中國製造崛起之路(廖明輝)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目標之一是要讓蘋果手機在美國製造。(圖/新華社、Apple提供)
美國總統川普曾多次表示,「關稅」是實現「美國優先」政策工具,能夠保護本國產業、削減貿易逆差,並促使外國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他在演講中提到:「我總是說,『關稅』是我字典中最美的詞彙,因爲它們會讓我們變得非常富有,讓我們失去的企業回到我們身邊」。
然而,川普的關稅政策卻可能導致全球貿易緊張、提高消費成本,甚至引發經濟大衰退。例如,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145%關稅,部分輸美商品如針筒、針頭更面臨最高245%關稅,造成全球市場震盪。中國認爲美國將關稅工具化、武器化,在搞單邊霸凌脅迫伎倆。川普則堅持「以關稅促迴流」將能復興美國製造。但是經驗顯示,單靠關稅脅迫並不足以扭轉美國製造業外移趨勢。
現代製造供應鏈高度全球化,零組件跨國流通已成常態,企圖透過高關稅迫使企業重建本土供應體系,不僅困難重重,反而可能導致生產成本飆升,削弱整體競爭力。美國本身勞動力與土地成本遠高於開發中國家,只靠關稅提高進口壁壘,企圖逼迫企業大規模投資美國製造,卻忽略頻繁變動的關稅政策將增加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使企業更難做出長期投資決策。最終,高關稅負擔將轉嫁至美國消費者,導致物價上升,市場需求受抑,反使經濟成長因此受阻。
真正的製造業復興,必須從系統性政策着手,建構能夠吸引並壯大產業基礎的整體環境。反觀中國製造的崛起,並未單靠關稅壁壘來培養產業,而是以開放促發展,積極引進外資,搭配補貼、稅收優惠、廉價土地等多重政策,促成技術移轉與供應鏈本地化。此外,中國政府長期且穩定的產業規劃,例如「中國製造2025」與「十四五規劃」,提供清晰發展藍圖與穩定預期,降低企業投資風險與不確定性。這種政策的連續性與可預期性,正是川普當前政策最缺乏的部分。
美國必須認清,在今日全球化、科技化的背景下,未來的工業競爭,將是資本密集、自動化與智慧化競爭。中國在自動化領域的快速佈局已讓機器人密度超越美國,意味着單靠低廉人力已非決勝關鍵。美國若欲保持競爭力,必須在人工智慧、人形機器人、先進製造與智慧供應鏈等領域領來重塑產業生態。另一方面,內需市場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中國早已意識到出口導向模式的侷限,轉向以擴大內需爲成長引擎。
美國本身擁有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更應透過政策刺激本土需求,推動美國製造產品在國內市場的普及應用,藉此形成良性循環,支撐本土產業的永續發展。在研發投資方面,儘管美國民間創新活力仍然領先全球,但聯邦政府研發支出的佔比呈現下滑,與中國大舉增加研發投入形成鮮明對比,美國若繼續削減基礎科學預算,未來將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先進材料等領域失去領先優勢。
綜上所述,復興美國製造不是簡單地加高關稅壁壘就能實現目標,而是需要全方位、多層次、長期穩定並且以技術創新驅動的產業政策。也唯有川普能夠超越關稅迷思,才能真正打造出屬於美國的整體產業戰略。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