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從歐洲啓蒙運動 看美國反智傳統(廖明輝)
反智現象在川普執政更展現得淋漓盡致。川普所謂「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以及對於氣候變遷、多元價值以及否定國際合作,不僅是選舉策略,更是根植於美國曆史的反智文化。(美聯社)
站在羅馬達文西機場候機室,瀏覽各國報紙頭版新聞。德國《法蘭克福匯報》關心爲自由而治理,而《南德日報》則關注能源與燃油車禁令。美國《紐約時報》頭版爲線上詐騙集團高效洗錢。義大利《自由報》頭版標題爲川普斥責普丁:「我非常生氣」,義大利《共和報》的頭版也是川普挑戰普丁,將對俄羅斯商品加徵25%關稅。在這些新聞標題的背後,可以看出歐洲與美國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思維,一條源於歐洲啓蒙運動的理性主義脈絡,另一條則是根植於美國建國以來的反智傳統。
歐洲啓蒙運動的誕生,可追溯至十五世紀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大量拜占庭學者攜帶古典文獻流入義大利,催生文藝復興。這場思想與藝術的復興,打破宗教與王權壟斷,讓人文精神與科學理性重新成爲社會核心。十七、十八世紀,啓蒙運動更進一步質疑君權神授,主張透過理性與知識解放人類,提出自由、平等、法治與人權等現代政治理念。伏爾泰、盧梭、康德等思想家,不僅重塑歐洲,也深深影響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理念,即是啓蒙運動具體體現。
然而,當啓蒙運動在歐洲推動知識、理性與批判精神時,彼岸的美國,卻孕育出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美國自建國以來,其政治與社會基礎並非歐洲菁英知識體系,而是清教徒移民帶來的福音派信仰與庶民實用主義。這羣移民相信與上帝直接對話,鄙視繁複的神學辯論,強調經驗、直覺與信仰,抗拒知識分子與專業權威介入。正如歷史學家霍夫士達特在《美國的反智傳統》書中所指出,美國社會自始便存在一種根深柢固的「反智」心態,認爲「與智識愈近,離上帝愈遠」。將專業知識與理性思辨視爲高高在上,偏好訴諸庶民情緒與實用經驗。
這種反智文化,隨着美國民主政治與商業社會發展,日漸深化。政治人物不再以博學或理性見長,而是以親民形象與「常識」口號取勝;企業菁英貶抑高等教育與專業知識,將成功歸功於個人意志與市場經驗。從傑佛遜因博學遭質疑領導力,到田納西議員以不識字自豪,再到鋼鐵大王卡內基抨擊大學教育,美國的反智思維幾乎滲透至各階層,成爲一種文化結構。
這股反智現象在川普執政更展現得淋漓盡致。川普所謂「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以及對於氣候變遷、多元價值以及否定國際合作,不僅是選舉策略,更是根植於美國曆史的反智文化。他訴諸情緒與庶民憤怒,將複雜的國際問題簡化爲零和遊戲,並以直覺式的「交易邏輯」取代理性政策分析。這種思維在四月二日開徵「對等關稅」的政策體現無遺,川普將其稱爲「美國解放日」,試圖以關稅懲罰貿易伙伴,迴應美國庶民對經濟困境的情緒需求,卻無視全球貿易體系的長期穩定。
對臺灣而言,川普所展現的反智民粹決策,絕非遙遠的美國內政問題,而是直接的經濟與政治挑戰。臺灣作爲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川普推動的單邊貿易主義與對等關稅政策,勢必對臺灣的經貿環境造成衝擊。更關鍵的是,這種政策邏輯拒絕理性協商與多邊秩序,改以強權壓制與市場脅迫,臺灣若寄望美國維持自由貿易體系與國際規範,無異於緣木求魚。
因此,臺灣面對川普及其背後的反智傳統,必須在政策與思想上同步調整。首先,在經貿戰略上,應積極強化與歐盟、日本、東南亞等地區的經濟合作,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以分散貿易戰風險。其次,臺灣應堅持啓蒙運動以來的理性、多元與法治價值,持續深化民主制度與社會韌性,避免在全球民粹化浪潮迷失方向。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臺灣應加強國民的知識素養與理性思辨,提升對國際局勢與政策變化的理解力,避免被情緒化與短期利益驅動的政治風潮所左右。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