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面對「手扶梯逆行困境」解方(廖明輝)

「在下行的手扶梯上拚命往上跑」,這是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前亞洲主任克萊布崔對當前臺灣處境的形容,形象鮮明卻也殘酷真實。(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下行的手扶梯上拚命往上跑」,這是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前亞洲主任克萊布崔對當前臺灣處境的形容,形象鮮明卻也殘酷真實。臺灣一方面承受中國不間斷的軍事威脅與認知作戰,另一方面則夾在美中兩大強權的經濟與科技競逐中間,成爲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在5月1日簽署備忘錄,指導制定每4年公佈一次的「國防戰略」(NDS)。爲了迅速推動川普總統「美國優先」及「以實力促進和平」施政目標。赫格塞斯指示NDS草案必須在今年8月31日前提交給他,並強調美國正處於極爲危險時代,必須迎難而上並透過實力達成和平,美國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關於「2025年國防戰略」報告,從媒體報導可看出臺灣被納入美國「防範中國」戰略核心。美方憂心中國奪臺將引爆亞太地區骨牌效應,因此建構四大戰略支柱:保衛美國本土、防範中國、加強盟友責任分擔,以及重振國防工業基礎。而在四大國防戰略中,臺灣都是關鍵樞紐。但問題是,臺灣是否準備好承擔這個角色?我們是否有足夠戰略自主性,不致淪爲地緣政治競逐的被動棋子?

半導體產業,特別是臺積電,不再只是臺灣經濟成就象徵,而是美中戰略角力核心。當美國從總統、財政部長、商務部長皆警告「全球99%高階晶片來自臺灣」時,已可看出美國高度戰略焦慮。在風險放大效應下,臺積電的海外投資、技術轉移,都將被放大檢視並進行跨國協商,背後更蘊含「科技主權」與「國安風險」角力。

過去,臺灣仰賴「戰略模糊」維持兩岸穩定與經濟發展空間。但今天,如何以清晰戰略框架與制度化防衛機制,纔是臺灣在風暴站穩腳步的可能解方。首先,讓關鍵技術與企業控制權「法制化地留在臺灣」。光靠股權比例審查,無法應對來自盟邦政治性壓力。政府應重新定義「控制權」,納入董事提名權、重大決策否決權、製程與資料庫外移條件等實質影響力指標。並針對先進製程良率與製造參數,建立數位資產管制,確保這些「無形數位資本」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被轉移海外。

其次,設計制度性「抗脅迫」機制。參考歐盟反脅迫工具(ACI)立法,授權政府面對外國政府以補貼、技術轉移或董事會改組施壓時,有權啓動對等反制措施,讓臺灣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議價。同時以投票信託形式集中本土長期資本表決權,避免少量外資結盟操控董事會。讓企業治理具備足夠韌性,抵禦外部突襲。

但制度再完備,若無全球佈局視野與合作戰略,臺灣仍難跳脫困境。應主動推動與日本、歐洲等理念相近國家共建先進製程、封裝與驗證基地,透過技術分工與供應鏈協作,迴應全球去風險化需求,建立談判籌碼與戰略備援。這些看似技術性設計,其實正是維繫「國家關鍵技術邊界」關鍵。

臺灣不能改變地理位置,也無法左右大國競爭節奏,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再與美中競逐趨勢逆行的生存策略。我們不必抵抗海外合作,但必須建立制度,將合作轉化爲交換,將壓力轉化爲條件。我們不能再以模糊面對明確威脅,而應以務實設計換取主動權。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設定自己的戰略目標,設計屬於自己的風險架構、科技秩序與產業安全體系。讓臺灣將不再是別人所謂「去風險」變數,而是自己的命運設計者,纔是跳出「手扶梯逆行困境」的真正解方。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