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陷「手扶梯逆行困境」!專家:檯面臨川普問題 2點惹華府不滿
美國總統川普26日在白宮召開內閣會議。路透
金融時報首席國際評論員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28日播出的Podcast節目「拉赫曼評論」,專訪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前亞洲辦公室主任克萊布崔(James Crabtree),探討臺灣面臨川普問題,強化內部軍事防衛之際,又要面對美國政策搖擺與中國持續施壓的雙重挑戰,彷彿「在下行的手扶梯拼命往上跑」,才能勉強維持現狀。
克萊布崔指出,7月他訪問臺北,走訪國安會、外交部與國防部,多層面感受到這些部門的不安。首先是關稅,臺灣原本以爲能有合理待遇,結果被徵20%,反觀臺灣視爲同儕的國家日本與南韓只被課15%,「這就會讓人感覺,川普其實不太在乎臺灣」。
川普抱怨「臺灣偷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並且顯然想與中國達成大交易,而臺灣正是癥結,「因此在這種情況,臺灣似乎有點像烏克蘭,面臨川普問題」。
克萊布崔說:「臺灣沒有進入川普核心圈的門路,也沒有足夠籌碼打動他。」而華府對臺灣的不滿,除了臺灣人並未展現足夠「戰鬥意志」,最大的抱怨其實是金錢,在國防軍費投入不足。美方批評臺灣軍購偏重昂貴的戰機、軍艦,而非應對兩棲登陸最有效的「不對稱戰力」,如水雷、反艦飛彈等。不過,他強調,臺灣近年已調整方向,加大投入非對稱防禦,試圖迴應美方要求。
另外,白宮內部路線分歧,正在爭論是否要繼續加碼「嚇阻中國」的戰略。國防部次長柯伯吉是對中鷹派,但川普本人及副總統範斯則爲孤立派,對所謂的威懾策略持高度懷疑,認爲會將美國拖入另一場海外戰爭。
克萊布崔分析,有3個論點可解釋臺灣對美國的重要性:首先「民主價值」這點對川普毫無吸引力;其次是半導體依賴。但第三個論點則最具戰略意義:就是美國政策不允許另一個競爭對手在歐洲或亞洲崛起。美國覺得可以從歐洲抽身一步,是因爲押注歐洲人能獨自應付俄羅斯。但美國不能從亞洲退一步,因爲中國就會填補這個空白,成爲世界主導國家。
半導體與美國地緣戰略的挑戰,兩者都指向某種政策連續性。克萊布崔預測,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儘管川普有孤立主義的本能,但仍將決定繼續支持臺灣。但他也提醒,川普政府非常難以預測,矽盾與身處亞太盟友體系的核心位置,都不足以讓臺灣完全安心。
與此同時,中國軍力步步緊逼。北京自2022年裴洛西訪臺後,持續以蟒蛇戰略(anaconda strategy)加大軍事壓力,透過軍演模擬封鎖、展示包圍能力。隨着中國軍力年年提升,克萊布崔形容,臺灣不得不「在下行的手扶梯拼命往上跑」,才能勉強維持現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