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共「十五五」的戰略探析(廖明輝)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新華社)
爲了因應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外部需求收縮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雙重壓力,中共在本週召開四中全會並聚焦「十五五」規劃,無疑將爲中國2026至2030年發展走向定調。這份規劃不只是單純五年發展計劃,更是承先啓後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總目標的關鍵五年。
「十五五」將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結構、社會治理乃至地緣戰略佈局。相較歷屆「四中全會」慣例聚焦黨務體制,本次會議特意提前聚焦「十五五」規劃經濟社會議題,顯示北京高層對經濟下行壓力憂慮與應對的急迫性。在全球局勢加速變動、中美競爭深化、內需疲弱與地方債壓力高漲背景下,「十五五」規劃已不再只是「發展藍圖」,更像是全局調整的戰略總動員。
從習近平在4月底於上海主持「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強調「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戰略位置」即可看出,「十五五」規劃的首要任務是重塑中國經濟動能。與過往單純推升GDP不同,「十五五」規劃意在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爲目標,跳脫過去依賴土地、資金與低端製造舊模式。
從「十三五」關注人工智慧、機器人、高速鐵路和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到「十四五」開發人工智慧、再生能源和半導體等新興技術強調技術自力更生。「十五五」則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視爲發展中國經濟驅動力,也是有效應對國際競爭新形勢和美國圍堵打壓的根本途徑。建構全要素生產率指標體系,讓優質要素向新質生產力流動,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
在「十五五」,創新不再只是口號,而是被置於產業政策、資源分配乃至地方考覈體系核心地位。
儘管中共高層不斷強調促進消費與改善民生,但實際執行層面卻仍深陷投資導向舊框架。例如刺激基礎建設、補貼國營企業、出口導向型政策依然佔據主流,反觀真正能刺激家庭消費的財政轉移、社保改革或稅制減壓措施則進展有限。從「十五五」目前釋出訊號看,當局試圖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率、推進教育改革與托育政策間接促進消費,然而這類政策的效果多半中長期,短期內難以對內需產生爆發性推力。
最值得觀察的是,國務院在今年8月公佈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政策,或可視爲對低生育率與消費不足問題的初步迴應。但若無更系統性財政重分配機制改革,提升家庭可支配收入仍將面臨瓶頸。
值得注意的是,「十五五」規劃雖名爲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但國家安全戰略卻深度嵌入其中。從糧食、能源、供應鏈自主,到網路安全、科技自主權,幾乎每一項政策重點都與「安全穩定」掛鉤。這種「發展與安全並舉」邏輯,是習近平治國思維關鍵,也是當前中國面對外部壓力維穩內部的制度迴應。此種導向可能導致更多戰略性資源配置向國防工業、基礎科技、國有資本集中,並以強化國有經濟主體地位爲手段,進一步限縮市場經濟空間。
綜上所述,「十五五」規劃既是中國對內經濟轉型重大試驗,也是對外政治經濟安全佈局的關鍵綱領。臺灣需密切關注三大面向:其一,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動向與臺灣科技產業鏈的潛在競合與脫鉤;其二,中國內需政策落實程度對兩岸貿易實際衝擊;其三,中共藉由經濟手段擴展統戰與壓力策略的可能性。對應之策不應只是觀望,而需結合風險管控與戰略調整,強化自主經濟韌性與區域多元化佈局,才能在中國邁向「十五五」下一個五年之際,維持臺灣的經濟穩定與地緣自主。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