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國走向國家資本主義(廖明輝)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喊話臺灣晶片製造要與美「五五分」,國內憂心護國神山羣遭掏空。圖爲盧特尼克(右二)4月參訪位於亞利桑那州的臺積電晶圓廠。(摘自臺積電Linkedin)
川普政府近來以國安之名頻頻介入企業股權,美國正在悄然走向新型「國家資本主義」。近期華府在稀土、鋰礦、鋼鐵、半導體等關鍵領域接連出手,以40億美元入股稀土礦商MP Materials 15%,要求美洲鋰業讓渡約5%股權才能取得貸款、在美國鋼鐵外資併購案安插一票否決「黃金股」,甚至將《晶片法案》89億美元補貼轉爲約1成英特爾股權。美國以國安爲名直接入股與國安相關企業,這種前所未見操作對市場帶來雙面效應:一方面,獲政府青睞公司股價聞訊大漲,顯示政府背書猶如利多;另一方面,自由市場精神受到挑戰,政府選邊資本創造贏家作法引發是否背離競爭原則疑慮。
川普政府這波打着國安旗幟的股權干預風潮,也讓臺灣高度關注臺積電未來處境。雖然川普政府官員公開否認有意入股臺積電,但對此項保證是否真能長期維持,外界仍心存疑慮。目前美國偏好優先對礦產、材料等上游供應鏈企業入股,然而,這並不代表臺積電不存在被介入風險。一旦地緣政治緊張升溫、全球晶片供應鏈中斷,或美國政策轉向更倚重國防科技,不排除美國會重新評估掌控臺積電股權。
事實上,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拋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構想,顯示美方希望分散臺積電產能、強化對生產的支配力道。臺積電即使赴亞利桑那設廠,先進製程主力仍留在臺灣;但若美方積極介入,短期可能仿效「英特爾模式」,透過補貼貸款換取臺積電美國子公司小額無表決權股作爲未來政策槓桿。雖然美國政府直接入股臺積電母公司較無可能,但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子公司層面,目前臺積電雖然持股100%,但須留意川普政府後續是否會以財務性持股來交換補助或232條款關稅減免可能性。
面對可能的股權介入風險,政府與臺積電須一起合作並超前部署,共同對美投資架構設置「防火牆」。也就是說,要將臺積電母公司核心技術研發、營運決策權隔離在海外子公司之外,以防關鍵技術機密因美國入股外流。同時,在與美國交涉時,談判須堅定原則,把握合作可以,治理與關鍵技術絕不讓步。必要時運用國發基金等公股力量,確保企業決策權不受外部干預。在利益與壓力間拿捏平衡,才能守住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領先地位。畢竟,川普式保護主義正在重新定義企業國籍與市場自由;當政府變成股東,企業不再只是市場競爭者,恐淪爲政策工具與地緣政治棋子。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避免技術與產能自主權受損,或在供應鏈談判陷於被動。
川普式經濟政策顯示美國正從自由市場走向國家資本主義。臺灣必須對「產能五五分」提議謹慎以對,尤其針對3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對特定客戶羣或特定國安類別訂單的「產能五五分」要求,迫使臺積電將最先進製程由臺灣移轉美國政治壓力,如此將逐步掏空臺積電在臺製造根基。趨勢如何演變、臺灣能否自處,將成爲美中臺三角之間的角力與拉扯焦點。(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