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川普式國家資本主義:美國的中國化時刻(戴翌軒)

在標榜自由市場的美國,政府已開始實施準價格管制與產業補貼,這與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驚人相似。圖爲川普與盧特尼克。(路透)

在過去幾年裡,美國政治的最大特徵,正是川普個人風格對制度的凌駕。他的領導方式帶有強烈的「威權主義」特質:權力集中於一人、領袖崇拜、民族優越論,以及藉由情緒動員來替政策正當化。這樣的模式與傳統民主制度的制衡原則背道而馳,更將美國推向一種個人化治理的方向。川普雖然經常批評中國的威權統治,但在實務上卻展現出類似的統治邏輯,將國家資源與經濟政策收歸於個人權威之下。

這種趨勢在近期美國政府的經濟決策中表露無遺。美國商務部長、同時是川普親信的盧特尼克,公開爲政府斥資89億美元購買英特爾10%股權辯護,並暗示白宮可能進一步入股洛克希德馬丁等軍工巨頭。Nvidia對華出售H20晶片15%收入也需上繳美政府。這已經遠超過傳統自由市場的邏輯,直接將產業視爲「國家資產」來操弄。更驚人的是,五角大廈不僅投入4億美元取得MP Materials的股份,還爲其提供爲期十年的價格保障,價格更是高於市場行情的兩倍。換言之,在標榜自由市場的美國,政府已開始實施準價格管制與產業補貼,這與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驚人相似。

白宮此舉並非偶然,而是出於對戰略資源的高度焦慮。中國掌握了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稀土礦產開採與七成以上的加工能力,這些稀土金屬是軍事與高科技產業的核心原料。美國過去長期忽視供應鏈韌性,如今只能倉促以鉅額補貼、強制投資與保障價格來彌補。問題在於,這不僅意味着「自由市場」的退場,也意味着全球供應鏈正在被「安全邏輯」取代。這樣的國家干預與產業民族主義,未來可能擴展至更多領域:雲端運算、太空科技、能源基礎設施甚至海外併購,都可能成爲美國政府直接干預的範圍。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美國企業界對這股趨勢幾乎保持沉默。二十年前,西方菁英普遍相信中國終將「美國化」,學習自由市場與全球化;如今卻是美國在「中國化」,轉向國家主導的經濟模式。過去,若有政府候選人提出社會主義政策,企業界必然強烈抨擊;但當川普大幅介入產業決策時,美國CEO們卻幾乎無人敢出聲。原因並非僅是出於國家安全的共識,而是來自「恐懼與貪婪」的交織:挑戰川普的代價太高,而順勢接受國家補貼與干預,反而可能帶來巨大利益。

對臺灣而言,這一轉變意義重大。川普不僅以「交易邏輯」主導外交,也將「國家資本主義」推廣至產業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灣若想在與美國的貿易或科技談判中取得優勢,就必須拋棄過去過度依賴規則與制度的心態,轉而適應「人格化談判」與「國家干預經濟」的雙重現實。臺灣的中小企業本就缺乏規模優勢與補貼資源,若僅以市場競爭力面對美國與其他大國,幾乎不可能取勝。唯一的可行之道,是利用靈活的談判策略,結合專業顧問團隊,透過「討好川普」與「順應美國國家安全框架」的方式,爭取到互惠且具長遠戰略價值的協議。

總結來看,川普治下的美國既展現了威權式領導風格,也將自由市場導向的資本主義推向國家主導的極端。這種結合了「威權式領袖特質」與「美國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政策的模式,對全球秩序產生深遠影響。未來的歷史學家可能會感嘆這個弔詭:二十年前西方認爲中國會「變得更像美國」,如今卻是美國在「變得更像中國」。臺灣在這場歷史轉折中必須保持清醒,不是因爲可以改變遊戲規則,而是因爲必須在強人政治與國家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找到一條既務實又靈活的生存之道。

(作者爲英國臺灣商會秘書長、英國凱普諮詢執行董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