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國防報告書爲何沒提「臺灣之盾」(廖明輝)

賴清德總統國慶演說中展現守護國家的決心,要加速打造「臺灣之盾」。外界質疑爲臨時構想,國防部日前公佈的《國防報告書》沒有納入相關內容。(鄧博仁攝)

國防部日前公佈114年《國防報告書》,全書191頁,畫分「戰略環境」「堅實國防」「和平基石」「國防管理」四篇。報告強調全球安全形勢惡化,中共持續擴軍並對臺軍演施壓,國軍將奉行「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強化多域聯合作戰與全社會防衛韌性。整體而言,臺灣將以不對稱戰力及全民防衛應對來自中共愈趨嚴峻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書並未提及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演說宣示的「臺灣之盾」(T-Dome)計劃。雖然國防報告書在緒論即說明資料起迄時間概爲民國112年9月至114年8月,但賴總統強調年底將提出特別預算,加速打造「臺灣之盾」整合防空系統,以多層攔截、高效感知強化空防。國防部隨後說明,將整合現有國造與外購防空飛彈(愛國者、天弓等),串聯各式雷達感測器,融合爲多重感測、多重火力嚴密攔截網。系統概念類似以色列「鐵穹」與美軍研發的「金色穹頂」整合防空網。美國等盟國也早已發展相關防空技術,顯示「臺灣之盾」並非憑空而來。外界質疑爲臨時構想,但事實上此計劃已納入國防預算籌劃並獲盟友支持,展現臺灣面對中共飛彈威脅的自我防衛決心。

爲何急需「臺灣之盾」?因爲中共的飛彈威脅日益迫切。《紐約時報》報導解放軍火箭軍飛彈庫存4年內暴增近5成,達約3500枚。許多新型飛彈部署在中國東南沿海,如安徽的611旅基地擴充後部署東風-26中程彈道飛彈(射程可及關島,美軍估計此型飛彈約有500枚);江西的616旅則快速建設新基地,準備進駐高超音速東風-17飛彈。中共企圖以飽和攻擊癱瘓臺灣防禦並阻嚇外援,龐大飛彈陣容也是對臺心理威懾。

面對此情勢,單靠現有攔截力量恐難以應付多波次齊射攻擊,「臺灣之盾」目的在提升我方整體防空攔截效能,藉此削弱中共先制打擊優勢。除了強化防禦,臺灣也須發展對等反制打擊能力與戰力保存措施,才能在威脅中維持嚇阻平衡。

此外,太空戰場的爭奪亦成關鍵。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日前發表《美國如何在太空獲勝以保護臺灣和其他地區》研究報告指出,一旦美軍失去衛星優勢,將難以追蹤目標、導引飛彈和維持通信,可能導致戰局不利。中國近年積極發展反衛星雷射與機動衛星,企圖奪取未來戰略高地。美國已發佈太空作戰條令要求維持太空優勢。可見臺海競逐已拓展至太空領域,臺灣安全不能只着眼傳統軍備,更須結合盟國科技力量,前瞻部署太空與網絡防護。

綜上所述,114年國防報告書爲臺灣防務描繪國家整軍備戰戰略,但面對解放軍飛彈倍增、灰色地帶侵擾與太空挑戰,仍須與時俱進調整戰略。「臺灣之盾」補強報告書未明示一環,即整合性反飛彈防空的迫切需求。面對美中地緣戰略競逐的不確定性,臺灣需持續強化多層防禦網,同步發展自我嚇阻反擊實力,才能築起守護臺灣的安全之盾,以實力維護臺海和平。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