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走向國家資本主義

(圖/摘自臺積電Linkedin)

川普政府近來以國安之名頻頻介入企業股權,美國正在悄然走向新型「國家資本主義」。近期華府在稀土、鋰礦、鋼鐵、半導體等關鍵領域接連出手,以40億美元入股稀土礦商MP Materials,要求美洲鋰業讓渡約5%股權才能取得貸款、在美國鋼鐵外資併購案安插一票否決「黃金股」,甚至將《晶片法案》89億美元補貼轉爲約1成英特爾股權。美國以國安爲名直接入股與國安相關企業,這種前所未見操作對市場帶來雙面效應:一方面,獲政府青睞公司股價聞訊大漲,顯示政府背書猶如利多;另一方面,自由市場精神受到挑戰,政府選邊資本創造贏家作法引發是否背離競爭原則疑慮。

川普政府這波打着國安旗幟的股權干預風潮,也讓臺灣高度關注臺積電未來處境。雖然川普政府官員公開否認有意入股臺積電,但對此項保證是否真能長期維持,外界仍心存疑慮。目前美國偏好優先對礦產、材料等上游供應鏈企業入股,然而,這並不代表臺積電不存在被介入風險。一旦地緣政治緊張升溫、全球晶片供應鏈中斷,或美國政策轉向更倚重國防科技,不排除美國會重新評估掌控臺積電股權。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拋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構想,顯示美方希望分散臺積電產能、強化對生產的支配力道。面對可能的股權介入風險,政府與臺積電須一起合作並超前部署,共同對美投資架構設置「防火牆」。也就是說,要將臺積電母公司核心技術研發、營運決策權隔離在海外子公司之外,以防關鍵技術機密因美國入股外流。同時,在與美國交涉時,談判須堅定原則,把握合作可以,治理與關鍵技術絕不讓步。必要時運用國發基金等公股力量,確保企業決策權不受外部干預。在利益與壓力間拿捏平衡,才能守住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領先地位。畢竟,川普式保護主義正在重新定義企業國籍與市場自由;當政府變成股東,企業不再只是市場競爭者,恐淪爲政策工具與地緣政治棋子。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避免技術與產能自主權受損,或在供應鏈談判陷於被動。

川普式經濟政策顯示美國正從自由市場走向國家資本主義。臺灣必須對「產能五五分」提議謹慎以對。(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