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走向孤立主義 政治學者:中國將填補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嚴辭指責歐洲言論自由倒退、接納太多移民,同時爲川普的俄烏和平構想辯護,惹惱在場的絕大多數的歐洲政要。(圖/路透)

美國副總統萬斯日前在一場演講上猛烈抨擊歐洲盟友,讓華盛頓在跨大西洋關係上走向孤立主義,而與會的中國政界、學界人士則不斷地對歐洲釋放善意。曾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知名政治學者葛拉漢.艾利森(Graham Allison)分析稱,川普的孤立主義與「美國優先」政策在國際舞臺上留下權力真空,中國將會竭盡全力去取代美國以往的角色。

據《德國之聲》報導,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MSC)上嚴辭指責歐洲言論自由倒退、接納太多移民,還同時爲川普的俄烏和平構想辯護。這場演講惹惱在場的歐洲政要,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利烏斯直言萬斯的言論「令人無法接受」,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也在次日演講中暗示「歐美數十年來的關係正在結束」。

報導說,相較之下,與會的中國外長王毅似乎更具親和力。他在演講中以充滿包容性的語氣表示,中國將歐洲視作夥伴而非對手,還強調願意在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和平談判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在美國日益趨於孤立主義的背景下,中國會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何種角色?曾經在十多年前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擔心中國崛起必然對美國霸權構成挑戰並引發衝突的美國政治學者艾利森認爲,作爲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無疑會竭盡全力」去取代美國的既往角色。他說:「如果美國退出一個又一個貿易協定,那麼像中國這樣希望通過貿易來實現經濟增長的國家就會去填補這一空缺。」他認爲,這將是北京的良機,「習近平已經注意到這裡有很多機遇,要是美國不好好出牌,北京會更容易取得成功。」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姚洋表示,如果歐洲在當前新形勢下想和中國實現更加緊密的關係,就需要奉行真正獨立自主的對華政策。他認爲,歐洲的政治也應該在國防、安全、外交政策更多地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這與中國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間。

此次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俄烏戰爭是絕對的熱點議題。然而,北京和莫斯科緊密而微妙的關係卻對歐中加強合作構成了阻礙。王毅呼籲,作爲利益直接攸關方的歐洲應該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爲促成和平發揮更大作用,中方已經提議舉行美俄峰會,以推動結束烏克蘭戰爭。艾利森對此分析稱,中國正在努力展現自己的和平締造者形象,即「不支持戰爭、希望參與到止戰進程中來」。

同樣參加了慕尼黑安全會議的立陶宛前外長蘭斯伯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則表示說,如果歐洲國家無法團結一致接過美國撤離後的援烏抗俄重任,中國可能會搖身一變充當烏克蘭的保護傘,而「北京手裡有着對俄羅斯的影響力,所以甚至能給烏克蘭開出比川普更好的條件。」烏克蘭也能爲中國保護傘提供豐厚回報,中國可能會藉機離間歐洲和美國,就像當年季辛吉離間蘇聯與中國那樣,最終導致歐洲國家更加依賴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