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解析》李鴻源曝「2天前建議」阻更大傷害:我們對堰塞湖太陌生了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3日下午2時30分發生溢流,短時間內共流出約6000萬噸水量,等同於半個日月潭水庫,而至今霸體內仍還有3100萬噸水體。(圖/農業部林保署)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因爲樺加沙颱風的超大豪雨導致溢流,洪水、大量土石和泥沙順流而下,馬太鞍溪橋被沖斷,造成花蓮光復大淹水,迄今已造成14死、18傷以及多小失聯的重大災情。前內政部長、臺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形容,這猶如一座南化水庫潰壩,所幸已預警性撤離6、7千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對堰塞湖太陌生了」儘管在學界和公務部門服務多年,李鴻源坦言,如何處理還是太缺乏經驗。他說,堰塞湖臺灣其實常發生,但比較大,且曾造成傷亡的前例是921地震後形成的「草嶺潭」,後來是敏督利颱風才潰決,但因爲在山區,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又或者未造成直接的人命傷亡。
至於馬太鞍溪堰塞湖則是0403地震後形成的,滿水位是9千公噸,等於一座南化水庫。李鴻源表示,之前內政部劉世芳就有找過他就此問題交換意見,他則是找了臺大、交大包括水利、大地和水保專家、學者組了一個團隊,開始計算多少水量可能潰壩,爲從何處可能潰決等模擬圖給內政部,2天前也建議因爲影響範圍比之前評估更大,必須進行大規模疏散,「當然主要包括市區,山區沒什麼人嘛! 」
李鴻源直言,馬太鞍溪堰塞湖垮是遲早的,尤其這次雨量這麼大。他說,所幸及早撤離,如果沒有疏散,後果更加不設想。對於處理上的問題,他坦言政府已經盡力了,因爲不能炸也沒辦法挖,國內沒什麼經驗,也不知如何處理,只能找國外的文獻並參考處理方式。他說,「草嶺潭」是被颱風帶來龐大水量沖垮的,而且剛好是在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