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蓄水剩12% 農業部擬2解方
農業部25日空拍馬太鞍溪堰塞湖,原有面積(黃線區域)已大幅縮減爲現在的16公頃(紅線區域)。(農業部提供/賀培晏臺北傳真)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後續如何處置?農業部初擬2個方案,一是沿溪牀開闢便道前往清運土石,二是在中上游興建梳子壩減緩砂石沖刷,將與專家團隊討論,儘快確定最適合的處置方式。學者認爲,該壩體應會長期存在,河道疏濬爲必要對策,並將「溪牀便道」改爲「山路產業道路」,以便長期對應也較爲安全。
農業部25日出動遙測飛機進行堰塞湖勘查,初判水位爲1026公尺、蓄水量下降至1100萬噸,約剩12%,而壩體溢流口下切至105公尺,湖面積16公頃,並持續發生溢流。不過,研判後續不會再發生同等規模的溢流及災害,只是壩體地質仍不穩定,需密切監測,整體維持紅色警戒,預計今(26)日再由空勤直升機至壩區空勘,以評估降落位置及安裝水位計路徑。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在院會指示,此次死者多在一樓,必須查清原因,纔能有效改進未來撤離工作。他並請農業部主政,召集經濟部及政院顧問李孟諺,共同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針對馬太鞍溪,以及其他現存流域的堰塞湖,未來如何應處,要提出安全的分析報告,以及可行解決辦法。
關於堰塞湖後續處置,林保署長林華慶昨表示,爆破、虹吸方法均不可行,根據最新遙測影像,壩體面積已大幅縮減,由於壩體土方比原本減少,之前評估過中期方案,就是順着溪牀開一條便道抵達該處,但預估至少3個月,仍評估是否有長時間的非汛期,因爲下雨就不可能在溪底開便道,如果可以開便道的話,也許可以把一些土石用卡車輸送下來,但還要進一步評估。
此外,若壩體沒有很大的風險,就沒必要大費周章開路,也許可在中上游做梳子壩,不要讓土沙在同一時間很快速的降下來,會再跟專家討論,儘快做決定。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認爲,本次壩體堆積量高達3億立方公尺,規模龐大,即使目前已沖刷出一個切口,釋放部分水量,但研判剩餘的天然壩體仍將長期存在,無法完全清除,應優先穩定壩體及周邊岸壁,及早進行地質調查,防止泥沙持續流入下游,導致河牀淤積及水質惡化。
李錫堤強調,堰塞湖治理是長期工作,溪牀便道相對不穩定具有風險,應改爲在沿等高線山坡上闢建至少產業道路等級的路線,供重型機械進入,進行壩體整理及山坡穩定性評估。且後續處置作業也非「擇一進行」,需要闢路、疏濬、土質調查相繼進行,因此農業部應在確保安全後,儘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