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狂泄「6000萬噸」洪水 農業部急研排水工程保安全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3日下午2時30分發生溢流,短時間內共流出約6000萬噸水量,等同於半個日月潭水庫,而至今霸體內仍還有3100萬噸水體。(圖/農業部林保署)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3日下午2時30分發生溢流,短時間內共流出約6000萬噸水量,等同於半個日月潭水庫,而至今壩體內仍還有3100萬噸水體,對此農業部也積極展開空拍、現勘等作業,並研擬工程方案排除剩餘水量,以維下游安全。
據瞭解,馬太鞍溪堰塞湖最初於7月26日透過衛星影像發現,農業部評估系因「薇帕」颱風外圍環流造成馬太鞍溪上游國有林地發生大規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壩體體積2億立方公尺,約1428萬臺砂石車運量,壩體高度200公尺,約66層樓高,而蓄水量部分,至溢流前共有約9100萬噸,約3萬6400個標準游泳池。
農業部指出,依常規堰塞湖緊急工程處理程序,通常會透過緊急抽水、緊急排水、降低天然壩之壩體高度、河道疏濬與整治工作、崩積堆積土石移除等方式避免湖水溢流,此外亦會針對上、下游保全對象規畫警戒撤離機制,倘若達撤離基準值時,將通知地方政府加強警戒或強制撤離。
農業部表示,然而本次馬太鞍溪堰塞湖地處偏遠車輛難以通行,即便想透過炸藥、降挖等方式儘早排除,但在經過各方學者討論後研判不可行,因此改爲加強即時監控、並進行通報演練盼將災害降至最低。
農業部補充,針對災民物資調度,將於今日由花蓮縣提出物資需求明細後,交由臺東縣政府聯繫臺東縣各級農會支援所需物資,此外,2025年提供各縣市的災害儲備糧共計有37萬噸白米,將儲放於交通易中斷區域,持續提供食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