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壩頂下切114公尺 剩700萬噸水量仍紅色警戒
據空勤總隊空勘後發現,壩頂高度已降至86公尺、溢流後已下切114公尺深,湖區面積15.5公頃,蓄水量700萬噸,僅剩原來量體7.7%。(記者翻攝/林良齊臺北傳真)
馬太鞍溪堰塞湖日前溢流後甚至潰壩,造成下游光復鄉民衆嚴重死傷,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從23日溢流導致部分潰堤以後目前壩頂高度已下切114公尺、剩下水位預估有700萬噸,由於周邊土質仍持續崩塌,目前人員安裝水位計並不安全,仍要待情況許可才能安裝水位計。
馬太鞍溪堰塞湖原本高度200公尺、湖區面積140公頃、總蓄水量9100萬噸,據空勤總隊空勘後發現,壩頂高度已降至86公尺、溢流後已下切114公尺深,湖區面積15.5公頃,蓄水量700萬噸,僅剩原來量體7.7%。且確認湖水仍從溢流口沖刷壩體,之前集水區降雨仍有水量匯入湖區,因此維持紅色警戒。要待確認殘餘壩體安全、溢流水量及河道土砂等綜合條件,評估安全無虞後,纔會降級或解除警戒。
陳駿季指出,目前仍要隨時監控壩體及水量,還不確定實際的狀況,不會貿然解除紅色警戒,仍要等更精細的評估、專家會議等,並非行政單位可以直接下令解除。
至於後續會如何處理?陳駿季表示,仍要待專家會討論,仍要待天氣許可人員才能進去評估,不會排除任何處理的可能,最重要會讓下游居民有安全生活環境。
外界好奇爲何疏散人數會在接近溢流時大幅調高?陳駿季指出,水位警戒會根據水位及天候動態警戒,當初是考慮自然溢流影響劃設疏散區,一直到22日颱風確定影響、且氣象署也調高雨量預測,纔會下達比較多的疏散範圍,疏散雖然是縣市政府負責,但只要地方需要中央也會予以協助,目前重點爲讓災區復原重建,後續再來檢討及釐清有無更精進處理。
至於溢流及潰壩有何不同?陳駿季說,水漫出壩頂後就會對中下游產生影響,農業部關心的是水位何時會漫出壩頂,溢流後會因種種原因沖刷及下切,潰壩爲溢流後最終結果,但在溢流發生前無法判斷程度,「溢流爲對水的描述」,疏散不是靠感覺或名詞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