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高含砂水流超標4倍」水利署:與開口堤無關

▲馬太鞍溪堰塞湖。(圖/林保署提供)

記者陳瑩欣、鄒鎮宇/臺北報導

花蓮縣光復鄉堰塞湖溢流遭受嚴重災情,水利署針對外界質疑「馬太鞍溪堤防早已破損,導致這次災情」的說法嚴正駁斥。水利署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瞬間涌出的含砂水流量高達8860cms,遠遠超過原本100年防洪標準的2040cms。水利署指出,這次堰塞湖溢洪造成沿岸堤防多處溢堤受損,主要是因爲高流量土砂衝擊,撤離避難措施至關重要。

針對外界質疑「開口堤」是堤防缺口、水患主因,水利署澄清,開口堤(又稱霞堤)其實是常見的治水設計,全臺26條中央管河川中有15條設有開口堤,總計65處,平時有助於聚落排水匯入河川,上游溢流時則能將水再導回河道,成爲第二道防線,並非造成堤防受損的原因。

另外,有說法認爲僅以沙包堵水導致潰堤,水利署表示不正確。馬太鞍溪開口堤早已達到計劃洪水位高,災前依農業部團隊建議,於9月20日完成封堵,堤頂高度符合規範,且兩個月內積極進行堤防加高、培厚、疏濬及預布抽水機等防災準備。

水利署強調,這次堤防受損完全是因爲堰塞湖帶來遠超設計標準的高流量與土砂,與開口堤設置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