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 臺大教授曝8月已示警
花蓮萬榮鄉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滾滾泥水淹進光復市區,一位民衆抱着寵物走在泥濘的街道上。(範揚光攝)
受到颱風樺加沙影響,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溢流,導致光復鄉市區涌入大量洪水與泥流,釀成嚴重災情。至於此次天災到底屬於花蓮縣政府、農業部或內政部的管轄權限,政壇爭論不休。臺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則說,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的情況,8月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會議中便已有討論,當時臺大也派團隊進入當地考察評估,不過該壩體結構相對脆弱,且土石流衝擊力極強,存在高度風險,確實應做好跨部會協調。
陳文山表示,堰塞湖是否穩定,必須視壩體結構而定,一旦水位超過壩頂,極易潰堤,尤其在臺風來襲時更爲危險。這次馬太鞍溪上游壩體在強降雨下,水位很快超越壩頂,最終釀成溢流與潰堤。
他強調,實際情況爲「溢流加上部分潰堤」,壩頂確實有部分垮塌,而之所以造成嚴重災情,不僅僅是河水沖刷,更是土石流帶來的巨大沖擊力所致。
陳文山進一步指出,臺大近期已率領研究團隊前往勘查,並已模擬過潰堤情況,結果與此次災害範圍極爲相似,這也是臺灣首次發生如此嚴重的堰塞湖事件,應給予高度重視。
陳文山呼籲,臺灣高山區域普遍存在大規模崩塌的可能性,政府應重新評估相關區域風險,並建立完整的防災制度。而堰塞湖形成後未必立即造成災害,是經過一段時間沉積與沖刷,纔可能釀成問題,因此政府必須在這段時間內加強防範與評估,落實制度化管理。
陳文山也提到,8月崩塌發生時,林保署已有召開會議並討論此事,顯示行政部門對狀況並非毫無掌握,但此次災害仍顯示,涉及多個部會與縣市政府的災害防治,整合機制仍有不足之處,呼籲中央與地方各單位應正視跨部會協調的重要性,從災害發生到應變處理,整個流程都必須納入更周延的規劃與制度,以避免類似災害再度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