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時間線曝 「6千個奧運泳池」水量涌出
馬太鞍溪堰塞湖颱風前空拍影像。(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23日發生溢流,導致光復鄉市區涌入大量洪水與泥流,釀嚴重災情,引發朝野究責爭論。由於立場不同各說各話,甚至還有綠委建議官員釋出具有殺傷力的消息,以利友軍反擊,爭議不斷。粉專「一百五」整理出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事件時間線,或有助於釐清真相。
一百五24日發文提到,堰塞湖是不穩定地質狀況遇地震、山崩、風災與火山噴發等天然災害,或人爲因素之火藥、工程導致堵塞河谷,儲水形成湖泊。當湖構體因崩塌時會「溢壩」,極端情況可能「潰堤」,皆會瞬間產生大量山洪,毀滅性破壞下游地區。馬太鞍溪則是臺灣花蓮溪支流,源起丹大山東北坡,流經花蓮萬榮、鳳林與光復,與光復溪匯流爲花蓮溪。
一百五發文列出馬太鞍溪堰塞湖時間線:
7/21,馬太鞍溪上游2億立方公尺大規模山崩,引發規模4.9之非構造地震(非由板塊移動引起),形成壩高約200公尺之堰塞湖。
7/26,主管機關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指派應變小組,啓動空中勘查、航測建模與初步評估。
8/07,主管機關完成量體估算,依公式判定DBI爲1.8,屬「壩體相對穩定」判定,依此規劃下游預警與疏散方案,專家會議與地方政府研議預防性疏散計劃。DBI爲「無因次阻塞指標」(DimensionlessBlockageIndex),計算公式爲log(集水面積*天然壩壩高/堰塞湖體積)。<2.75爲穩定,>3.08爲不穩定,2.75~3.08爲穩定不穩定過渡區。
8/12,楊柳颱風襲臺前一日,跨機關研判應預防性疏散,花蓮縣消防局當日完成259戶共697人撤離;颱風過境後研判壩體暫穩返回。
8/20,內政部空勤總隊直升機於壩頂裝設水位計,主管機關公開監測面板,跨單位共享數據。
8/27,農業部成立壩體、工程與疏散等3小專案組,要求於10月初前加速清淤、補強橋樑保護,以免溢流。
9/03,東華大學依據陽明交大研究團隊分析,製作初版村裡避難疏散圖。
9/16,於可能衝擊區發送細胞廣播測試警告,部分區域收訊不佳,NCC建議擴大基地臺範圍至河道兩岸5公里,並實施保全戶電話通報。
9/17,依據最新監測資料,花蓮縣消防局應變中心舉辦撤離應變會議。
9/19,專家會議認爲,壩體將最有可能發生沖刷性事件,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
9/20,東華大學團隊製作二版村裡避難疏散圖。
9/21,臺灣大學團隊評估,溢淹影響範圍可能較先前預估嚴重。
9/22,樺加沙颱風襲臺,花蓮縣府預防性疏散光復、鳳林與萬榮列管1837戶、8524人;3處收容所開立,依親與垂直避難分流。
9/23:堰塞湖面137公頃,湖面距溢流口高差3.6公尺,推估滿水量9100萬噸、蓄水量8637萬噸,庫容量95%。每小時入流量120萬噸,於9/23中午前溢流。
14:50壩頂溢流,30分鐘內水位下切14米,推算有1540萬噸水瞬間涌出,約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水量。
15:08首波山洪洪峰衝抵馬太鞍溪橋。
15:30馬太鞍溪橋沖斷。
16:00山洪土石流衝至光復市區,造成毀滅性重創,花蓮縣府應變指揮所調度大型機具、國軍軍車準備於安全空窗期進入搶修。
9/24:17:00光復鄉前進協調所統整傷亡狀況,確認亡者9人,尚有17人失聯。另消防隊獲報有4具遺體,但尚未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