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非人禍?學者:洪水進市區始料未及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特聘教授董家鈞認爲,農業部2個月前依據國際指標評估提前進行防減災部署問題不大,但是這次洪水漫進市區卻是始料未及。花蓮萬榮鄉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滾滾泥水淹進光復市區,圖爲民衆設法清理家中厚厚的淤泥。(範揚光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造成嚴重災情與傷亡,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特聘教授董家鈞說,因該處壩體又高又陡溪水流量大,溢流時下切、拓寬潰口的速度又快,纔會在潰壩過程中造成嚴重災害。農業部2個月前依據國際指標評估提前進行防減災部署問題不大,但是這次洪水漫進市區卻是始料未及。
董家鈞指出,過去臺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山崩是921大地震在雲林草嶺地區的草嶺順向坡滑動,並形成堰塞湖,土石量體約有1億2000萬立方公尺,在清水溪河道形成長約5公里的天然壩體,雖然體積大但並未造成溢流災害;八八風災高雄小林村則是因豪大雨發生山崩將河道堵塞,因溪流流量大且壩高不及50公尺,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潰堤。
他說,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體積約是3億立方公尺,是臺灣歷史紀錄最大的大山崩,且這處堰塞湖非在豪雨時期形成,壩高又特別高近200公尺,可蓄積相當大的水量,在接近蓄滿時,剛好又遇到這次樺加沙颱風,因壩體又高又陡,溪水流量大,溢流時下切、拓寬潰口的速度又快,纔會在潰壩過程中造成嚴重災害。
針對農業部長陳駿季日前提出馬太鞍溪堰塞湖未有立即危險造成爭議,他認爲,農業部的評估是在天然壩剛形成時的2個月前,根據國際常用指標評估認爲,此一巨大體積之壩體屬於相對穩定。天然壩潰決最危險的時間點是在堰塞湖湖水漫過壩頂時,因此農業部並未因初步評估認爲相對穩定而不作爲,而是根據堰塞湖緊急應變處置SOP,進行馬太鞍溪堰塞湖的潰壩淹水範圍評估、監測、預警與演練,以提前進行防減災佈署,這部分他認爲問題不大,只是這次不幸洪水進入市區造成嚴重災害,可能是始料未及之處,他認爲不能因此認爲政府公部門單位沒在做事,不應該這麼苛責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