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慘重 地質學者指政府沒掌握

花蓮萬榮鄉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滾滾泥水淹進光復市區,洪水退去後部分低窪地區依舊泡在水中。(範揚光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造成嚴重死傷,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分析豪雨爲主因外,該堰塞湖規模龐大,溢流夾帶大量土石與泥沙,破壞力驚人,然而政府防災作爲有檢討空間,並非只是做監測或研擬疏散計劃,大雨一來根本來不及,顯而易見這次政府對於馬太鞍溪大崩山事先沒有完全掌握。

李錫堤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存在已久,自然形成的壩體高度達200公尺,比全臺最高的人工壩德基水庫200公尺還要高,上游蓄積的水量相當大,一般只要雨量達到400或500毫米就一定要撤村,遇到這次樺加沙颱風爲花蓮帶來驚人的800毫米雨量,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政府有找一些學校做研究,制定監測及疏散計劃安定民心,然而他認爲相關的處理動作應該要再快一點,沒有實際去疏通堰塞湖而造成嚴重的意外,政府這次確實沒有做好掌握。

他提到,臺灣有3分之2的山區,自然形成堰塞湖是常有的事情,因爲馬太鞍溪堰塞湖實在是太深山,重機具根本無法進入,導致農業部沒有立即處置造成重大危害,他希望政府這次一定要記取教訓,除進行災後復原外,針對全臺可能會發生大型山崩的地方事先調查清楚並監測,若是深山地區國際上仍會用直升機吊掛重機具進入山區處置,臺灣也可以比照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