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凸顯「防災體系頭重腳輕」 學者直指中央2大疏失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嚴重災情,土木學者指出,事件一次凸顯「我們防災體系頭重腳輕的問題」,中央也有兩大疏失。(範揚光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滾滾洪流釀嚴重死傷災情,引發「天災」還是「人禍」討論。土木防災學者直指這次風險通報,從中央與地方都沒有讓民衆充分了解,只靠細胞廣播太過簡單,民衆沒感覺。同時,這次事件更一次凸顯「我們防災體系頭重腳輕的問題」,中央則有兩大疏失,一是輕忽了颱風季節雨大,二是當地方人力不足時,沒有設法介入協助。

水利署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專案是由農業部主責,當時小組討論過炸藥炸開壩頂、壩頂虹吸抽水、壩頂降挖等方式,但因爲地方偏遠、地勢又高,重機具難行,都認爲不可行,決議由林業署監測。

如此林業署7月就開始監測馬太鞍溪堰塞湖,颱風來仍釀大禍是否該負責?陽交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認爲,監測已經很精實全面,只是要預估很難。雖然可以知道堤頂會開始溢流,但會下切多深、壩體會潰多少、水量有多少流出,很難估計,這個面向上難以去苛責。

但他進一步檢討,風險溝通與避難作爲規劃整備,是否可以加快,這是可以討論的。比較可以看到的問題是針對基層民衆的風險溝通(懶人包、圖卡、地圖、影音),以及可能溢淹地區的境況、疏散避難與收容安置的規劃,啓動時機都太慢。

通報溝通上,單信瑜點出有兩大問題,首先是怎麼向民衆說明境況,包括機率、後果,以及警戒區意義、劃定範圍,不同區域的溢淹程度等,不然,民衆不懂,公所也不懂。第二大問題,則是不要迷信細胞廣播。因爲內容太簡單,如果事前沒有完整的說明,民衆看到沒什麼感覺,也不會有具體行動。

「根本問題,還是在於臺灣災害管理體系,沒有橫向與垂直整合。」單信瑜直指,問題不是沒警報,是大家不知道警報的意義,更不清楚接獲警報後的具體行動與剩餘時間。這點,無論是中央或地方的模擬和評估,都沒有充分讓民衆理解。

單信瑜最後直指:「我們防災體系頭重腳輕的問題,這次一次凸顯」。大家只重視權責切割,不會協調合作,現行問題是中央有科技能力,但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執行人力。所以他認爲光罵地方政府沒用,是中央輕忽了還處於颱風季節,大雨隨時會發生,另外則是當地方能力不足時,應設法介入協助。

對後續堰塞湖處理,水利署強調,要看中央緊急應變中心的規劃,該署會配合。目前就是做好兩項工作,首先協助當地復健,其次是堤防補救修復。土石流造成堤防的破損除了要修復,水利署九河分署也會做堤防加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