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難提前處置 地質技師:重點在撤離
地質技師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重機具無法通行之處,要談提前處置實有困難,而後續採取的監測措施亦難稱有所缺失,因此僅能將重點放在撤離,儘可能降低災情。(圖/農業部)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溢流,共計6000萬噸的水量傾瀉而出,造成花蓮光復鄉嚴重毀損甚至有民衆因此失聯死亡,對此各界也質疑「是否有提前處置可能性」,對此地質技師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重機具無法通行之處,要談提前處置實有困難,而後續採取的監測措施亦難稱有所缺失,因此僅能將重點放在撤離,儘可能降低災情。
新北市應用地質技師公會理事長遊威耀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雖不算臺灣史上最大堰塞湖,但與過往案例不同的是「地形限制」,其陡峭崎嶇地形限制重型機具進駐的可能性,進一步使提早整治的可行性下降,因此若要稱「有所疏失」,恐與實務面有落差。
遊威耀指出,在提前處置不可行的狀況下,政府改採取加強監測,屬合理判斷,且臺灣在堰塞湖監測技術上已具一定水準,就結果來看預警系統亦有發揮作用,提早預警民衆撤離,成功降低傷亡,但「預警」與「實際撤離」出現落差,因此應將着重在如何落實撤離纔是改善的上策。
遊威耀強調,堰塞湖具有重複發生的可能性,過往的草嶺堰塞湖就曾於1862、1941、1942、1979、1999年因颱風或是地震重複形成,遂難保本次的馬太鞍溪堰塞湖並非個案,因此長期來看,應持續監測地形地貌進行量化評估,且進行定期演練,縮短臨災時的決策時間,才能達成保護民衆、減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