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早能處理?農業部曝量體大且地處偏遠「實務上難」
針對立委指控,農業部澄清,第一時間已召集各領域專家思考對策,但礙於地處偏遠且量體龐大難以處理,因此該採加強監測及提早疏散方式處理。(羅亦晽攝)
隨颱風樺加沙伴隨強烈雨勢,造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大量洪水涌入下游鄉鎮,不僅財損嚴重更有2民衆因此失聯,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就指出,立院8月14日曾要求將花蓮堰塞湖工程納入「丹娜絲重建特別條例」,卻因農業部稱「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告吹,對此農業部澄清,第一時間已召集各領域專家思考對策,但礙於地處偏遠且量體龐大難以處理,因此該採加強監測及提早疏散方式處理。
據瞭解,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系因「薇帕」颱風外圍環流造成馬太鞍溪上游國有林地發生大規模土石崩塌所導致,而農業部7月26日掌握後隨即成立堰塞湖應變小組,負責應變處理工作,並針對堰塞湖下游保全對象訂定警戒機制、劃設警戒範圍,時至9月20日,農業部仍有召開專案會議商討因應措施。
傅崐萁指出,即便農業部成立「堰塞湖應變小組」建立預警機制,並密集召開會議研商處理應變措施,仍緩不濟急,造成上萬民衆家園毀損,需要中央及地方各部會同心合力,讓居民能儘快恢復正常生活。
對此農業部迴應,曾考慮透過降挖、炸藥等方式儘早消除此堰塞湖,然而經過多領域專家學者評估後,礙於地處偏遠且量體龐大,實務上難有可行措施,因此改採取加強監測、通報演練等方式因應,盼能夠將災害降至最低,絕對沒有延宕處理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