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剩一半 農業部擬開便道清運土石

農業部表示,預計可透過沿溪牀開闢一條便道,抵達堰塞湖所在地進行清運,然而光是開闢便道就需花費至少3個月,因此仍在積極跨部分研商其他對策。(圖/農業部)

截至25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下降至1300萬公噸,壩體溢流口下切105公尺,等於壩高僅剩95公尺不及原先一半,然而堰塞湖具重複發生可能性,勢必需要進行後續處置,對此農業部表示,預計可透過沿溪牀開闢一條便道,抵達堰塞湖所在地進行清運,然而光是開闢便道就需花費至少3個月,因此仍在積極跨部分研商其他對策。

農業部指出,堰塞湖水量主要集中於23日傍晚時溢流而出,約6300萬噸水量短時間內大量涌出,因此研判後續不會再發生同等規模的溢流,然而壩體周圍歷經如此龐大水量沖刷,研判地質仍不穩定,還是需要密切監測,也提醒民衆勿靠近河道,且維持紅色警戒。

農業部提到,目前評估的中期方案之一,是沿溪牀開闢便道,讓大型機具能夠抵達堰塞湖所在地,惟預估需至少3個月時間,且僅能於非汛期進行,因此仍需要進一步評估。

農業部強調,若後續評估顯示壩體風險已大幅降低,則可能無需大規模開闢便道,替代方案包括在中上游興建梳子壩,減緩土砂快速下移的風險,避免下游災害。將與專家團隊深入討論,綜合考量各種選項,儘快確定最適合的處置方式。

至於事前爲何不能進行移除,農業部再度重申,所有可行性評估都是由「專家團隊」進行,並非由行政機關自行斷定,因此也請其他非相關人士尊重專業意見,以爆破爲例,爆破壩體需精準掌握壩體結構及組成,例如土石比例,然而對壩體內部結構的瞭解有限,若貿然爆破,可能導致大量水體瞬間宣泄。

農業部補充,當初評估在風平浪靜的情況下,水體預計於10月初自然溢流,而短短2個月內無法開闢道路至現場進行工程作業,因此採取實際可行的加強監測、預防演練等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