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不能開挖、爆破」 登山作家曝2困難點:學習共存
▲光復鄉市區道路嚴重受創 。(圖,下同/攝影中心記者攝)
記者施怡妏/綜合報導
樺加沙颱風帶來強風豪雨,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發生溢流,導致光復鄉一帶災情慘重。喜愛登山的作家「城市山人(董威言)」指出,這座堰塞湖位置偏遠、無道路可及,光是裝水位計都要靠直升機送人過去了,許多專家都有勘查過這座堰塞湖,但他坦言,「在有通達道路之前,任何工程都是空想。」
「城市山人(董威言)」在粉專發文,馬太鞍溪堰塞湖其實位於偏遠地區,根本沒有道路可達,連裝設水位計都得靠直升機運送人員進入。根據國立東華大學整理的時間軸與林業保育署提供的資料,政府早在7月就已着手勘查該堰塞湖,但因地勢複雜且工程難度高,專家當時判斷短期內無法進行降挖、爆破或虹吸等工程,只能擬定中長期對策。
「城市山人」引用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比對,針對堰塞湖的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分流、抽水、建溢洪道及開鑿排水隧道等,但以馬太鞍地形條件而言,可行方案極爲有限。
前內政部長、水利專家李鴻源也曾指出,堰塞湖量體過大,只能靠引流降低傷害,若貿然開挖或爆破反而可能釀成更大災害,「而引流是中長期對策,短期內辦不到。」城市山人指出,依照那邊的地形,在有通達道路之前,任何工程都是空想,「起耗費巨大資源貪圖一勞永逸、人定勝天,不如想着如何和它『共存』吧。」
此外,針對外界質疑政府反應太慢,「城市山人」指出,溢流發生於9月23日下午2點50分,花蓮縣政府在前一日就已啓動預防性疏散,相關單位也事先進行了演練與影響範圍預測,「那麼災情其實已經降低了。」他認爲,應該更深入瞭解,從警報發出到實際執行撤離,這段時間的應變問題,例如資源是否充足、時間是否足夠等等,「要知道撤離擾民甚鉅,可不是個輕鬆的決定。」
最後他提到,臺灣已是高齡化社會,鄉村有許多年長者獨居、行動不便,「要如何在資源匱乏的鄉下及時保護他們,則是另一個議題了。」
.本文獲得「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的貼文」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