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土機怎不上山? 監測團隊曝「會陷下去」揭馬太鞍溪堰塞湖驚悚瞬間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重大災情,被洪水沖毀的馬太鞍橋只剩下橋墩矗立在滾滾泥水中。(資料照/範揚光攝)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重大災情,被洪水沖毀的馬太鞍橋只剩下橋墩矗立在滾滾泥水中。(資料照/範揚光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造成光復鄉水患,造成多人傷亡及受困,各縣市及國軍紛紛搶進救災。然而因災情慘重,各界對事發原因、有無疏漏環節仍爭論不休。對此,監測團隊近日接受專訪,親曝第一線監測過程,並還原當天狀況。
23日堰塞湖溢流造成慘重傷亡,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公視P#新聞實驗室》近日訪問已針對該堰塞湖關注2個多月的監測團隊,親曝關鍵環節。其中,在團隊中負責撤離範圍評估的臺大土木系教授遊景雲表示,23日中午12點多、1點多時,水位已經超過預期的壩頂最低點的位置,一直到下午2點多,水位還是繼續上升,「其實這時候應該就有些溢流了」,只是可能水流量還很小,還沒有造成壩頂的破壞;大概在下午2點半、2點40之後,「忽然發覺水位在10幾分鐘內快速下切」,因爲山崩造成整個土體把河川峽谷擋住,河水溢流開始產生破壞,水沿着峽谷往下衝,到了平緩地區開始漫延。
「馬太鞍橋第一個就是首當其衝」遊景雲說道,因爲土沙重量非常重,把橋沖斷,第二個是在光復這邊沿岸或許哪個地方有溢堤或是潰堤,造成整個水流衝進光復村內。
外界相當關心除了撤離居民,堰塞湖能否以工程手段預防?負責監測的陽明交大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國維表示,堰塞湖地點位於人沒有辦法到、機具也沒辦法到達的地方,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當初在裝水位計時,是林業保育署找空勤總隊載着這些工作人員到壩的頂端降落,降落過程非常危險,反覆降落好幾次,都降不下去,因爲一降下去,黑鷹直升機輪胎就會陷下去。
李國維接着說到,經過空勤總隊找了很多角度,最後終於降在一個地方,「但團隊成員邁出第一步的時候,腳也是陷下去,那個地方機具根本就上不去,因爲是很溼、很鬆軟的狀況」。他也提到,自然溢流、水位降低,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進行疏散、避難規劃。
針對評估、監測過程與團隊意見,遊景雲表示,一開始農業部是做初期可能改善的評估,結論第一個,馬太鞍堰塞湖是在很深山地方,沒有一般車輛可到達的道路可進入;第二個,土體的強度其實都不知道,用引流的方式也可能造成坡植的破壞,要引流的鋼管,可能也是會非常大,初步的評估對於幾個可能工程方案,都是覺得不太可行,所以大部分山區的堰塞湖或是其他地方發生,大概都是以監測爲主,那唯一能做的是減緩潰壩時間,但以這個案例來講也都是非常困難。
團隊成員也說,依光復鄉與河川的位置來看,當時劃出的撤離範圍,大概就是此次遭洪災的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