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溢流釀重大死傷!「2個月監測紀實」曝光

24日上午堰塞湖空拍景象。(農業部提供)

強臺樺加沙夾帶強烈風雨,導致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下午溢流,泥水直衝光復鄉,釀成至少17死的慘劇,該事件引發大衆質疑,爲何先前未能做好預防。對此,東華大學防災團隊「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提供了近兩個月的完整應變紀錄。

「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自7月中起開始記錄兩個月以來的應變作爲。7月21至26日,因發現可能形成堰塞湖的跡象,先行進行初步偵測。7月26至31日,發現堰塞湖後成立應變小組,啓動空勘、航測建模與初評。8月1至12日,進一步建立監測機制,跨機關協調、壩頂現勘與安全限制,完成量體估算並判定爲相對穩定;隨後因應判定規劃下游預警與疏散方案雛形,與地方研商,進行專家會議與預防性疏散。

8月12至14日,適逢楊柳颱風來襲,啓動預防性疏散與跨機關研判,當日撤離共259戶697人;颱風過境後研判壩體暫穩,解除警戒但持續監測。8月18至20日,空勤協助壩頂裝設水位計,提高回傳頻率與判讀精度,並公開監測面板與跨單位共享數據,以支撐預警決策。8月27日,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明確分工壩體、工程與疏散三個小組並訂定時程;第1次會議中,要求於10月初可能溢流前,加速清淤、補強橋樑保護,並精進監測與對外溝通。

紅色地區爲溢流影響區域。(東華大學馬太鞍堰塞湖紀實團隊)

9月12至15日,預告9月16日於光復、萬榮、鳳林警戒區發送「細胞廣播(CBS)測試警訊」,以檢核演練時訊息送達與通報效率,避免實戰時資訊落差。測試後收到回饋,部分區域收訊不佳,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建議擴大基地臺框選範圍至河道兩岸約5公里,並建立保全戶精準電話通報機制以補強。

9月17日,花蓮縣消防局應變中心召開「馬太鞍溪疏散撤離因應對策研擬及推動研討會議」,據最新監測資料調整應變作爲。9月19日,專家共識將「最可能情境」由極端潰壩改爲「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的沖刷型事件,並依此調整避難疏散策略。

9月22日,因應樺加沙颱風帶來的豪雨,花蓮縣啓動預防性疏散,下游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共列管1837戶、實居8524人,並設置3處收容所,輔以依親與垂直避難等分流措施。

最終在9月23日下午2時50分,壩頂發生溢流,首波洪峰於3時8分衝到馬太鞍溪橋,約3時半左右橋樑遭沖斷,4時許土石泥流溢淹至光復市區。短短30分鐘內,堰塞湖水位就從1141公尺降至1127公尺,差距達14公尺,換算湖面積約110公頃,等同於有1540萬噸的水瞬間涌出,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馬太鞍堰塞湖溢流釀重大死傷,2個月監測紀實曝光。(圖/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