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從形成到溢流僅2個月!地質技師曝難提前處置:重點在撤離

▲地質技師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因地形,重型機具無法進去,要談提前處置實有困難。(圖/農業部提供)

圖文/CTWANT

受強臺「樺加沙」外圍環流影響,花蓮縣連日豪雨不斷,造成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溢流,大量洪水挾帶泥沙涌入光復鄉周邊地區,截至今(24)日15時統計,已造成15人罹難、32人受傷、17人失聯的慘重後果,且目前警消仍持續搜救中。事故發生後,各界提出「是否有提前處置可能」的質疑,然而新北市應用地質技師公會理事長遊威耀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重機具無法通行之處,要談提前處置實有困難,而後續採取的監測措施亦難稱有所缺失,因此僅能將重點放在撤離,儘可能降低災情。當地網紅廚師「海洋主廚愛爾文」也發文感嘆,從7月堰塞湖形成到9月下旬溢流,只有短短2個月的時間,「只祈求雨別再下,水快退去,大家好幫忙整理光復人的家園。」

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新北市應用地質技師公會理事長遊威耀在受訪時表示,這次造成洪災的馬太鞍溪堰塞湖,雖然不算臺灣史上最大堰塞湖,但與過往案例不同,其陡峭崎嶇的「地形限制」,阻礙了重型機具進駐的可能性,使得提早整治的可行性下降,因此若要稱「有所疏失」,恐怕在實務面上有落差。

遊威耀指出,在認定「提前處置」不可行的前提下,政府改採取加強監測,屬於合理判斷,且臺灣在堰塞湖監測技術上已經具備一定水準,就結果來看預警系統亦有發揮作用,提前向民衆示警撤離,成功降低了傷亡。他認爲這次的狀況,是「預警」與「實際撤離」出現落差,因此應當着重思考「如何落實撤離」,纔是改善的上策。

遊威耀還強調,堰塞湖具有「重複發生」的可能性,如過往的「草嶺堰塞湖」就曾在1862、1941、1942、1979、1999年因爲颱風或地震因素重複形成。因此,本次馬太鞍溪堰塞湖難保只是個案,從長期來看,應當持續在當地監測地形地貌進行量化評估,且進行定期演練,縮短臨災時的決策時間,才能達成保護民衆、減災的效益。

此外,家族世代長居花蓮,自己也在吉安鄉開業的在地網紅廚師「海洋主廚愛爾文」(本名曾璽文)也在事故發生後發文,感嘆馬太鞍溪在去年0403地震後山體鬆動,今年7月帕薇颱風過後更是坍塌成爲堰塞湖。僅2個月的積累加上臺風灌注,就造成大水溢流,灌入光復市區。面對災情,他呼籲不要急着推諉究責,並強調:「會發生這種慘狀誰也不願意,目前該進駐光復的單位都進駐了,只祈求雨別再下,水快退去,大家好幫忙整理光復人的家園。」

延伸閱讀▸ 僞單親生活2/老公入獄無損身價 安以軒曾被起底超狂家世「根本不缺錢」▸ 交往期間男友用女方名義買車 律師揭背後內幕:可憐的前女友們▸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