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溢流釀災 內政部還原通報時序:21日提供花蓮縣府撤離名單
▲內政部長劉世芳出席行政院會記者會。(圖/記者陳家祥攝)
記者陳家祥/臺北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泥水沖毀光復鄉市區造成嚴重死傷與災情。消防署指出,內政部長劉世芳9月20日起親自聯繫花蓮縣長等人4次,民政系統也通知14次、消防署傳真通報10次。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共計1837戶名單,「這些名單其實在21日就已給花蓮縣府與相關單位,希望早日協助疏散、依親或垂直避難等」。
消防署署長蕭煥章說,內政部長劉世芳親自跟花蓮縣長、副縣長、秘書長通聯4次,民政體系通報14次,消防署也傳真了10次的通報,CBS廣播傳訊也通報12次。最重要的是,21日應變中心二級開設後,下午3點指揮官特別邀集陽明交通大學、臺大團隊評估堰塞湖的事故會影響多大範圍,同時請花蓮縣府研商,雙方團隊確認受影響區域範圍。
蕭煥章表示,後續應變中心也不斷跟花蓮及受颱風影響的縣市視訊,晚間也召開高風險地區疏散收容會議;21日就歸納出光復鄉、萬榮鄉與鳳林鎮共有1837戶在警戒範圍,並通報地方政府。
蕭煥章說,22日下午3點,院長跟總統特別到應變中心跟花蓮縣、屏東縣、臺東縣做視訊通話,提醒颱風的重要性。23日早上4點,氣象署特別在應變中心提報,堰塞湖上游將下豪大雨,水位急速上升,在緊急會議後召集相關部會研商會議,當天5點30分正式提出警訊,並通報縣政府與相關部會,6點起包括細胞簡訊,電視、廣播插播等都不斷進行。
劉世芳說,外界關注爲何內政部、農業部有不同的疏散撤離標準,農業部7月26日開始監測壩體水量狀況,內政部尊重農業部的專業,樺加沙颱風要來襲時,發現颱風可能在山區降下600到800mm的豪雨,加上這段期間花蓮縣還有2次小地震,還有檢測監視資料發現水位已接近壩頂,經評估可能會有溢流或潰壩等狀況。
劉世芳說,9月初時委託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協助,接着21日下午隨即就開會討論。政府作決策都尊重專業,不論是農業部委託的陽明交大團隊,或內政部委託臺大、成大與中興大學的水利、土木與地政等專家,都認爲疏散撤離應以最大標準處理。
此外,21日的會議也邀請花蓮縣府團隊一起參加討論,得出馬太鞍溪沿線危險地區集中在光復鄉、萬榮鄉與鳳林鎮。因擔心影響範圍與戶數有落差,因此邀國科會NCDR科技中心套繪出1800戶範圍,並將名單提供給花蓮縣單位參考;後來農業部仔細套疊後,發現有37戶被漏掉,因此再加上去。
劉世芳說,因此,共計1837戶名單,「這些名單其實在21日就已給花蓮縣府與相關單位,希望早日協助疏散、依親或垂直避難等」。劉強調,中央或地方都是以保全最多人命爲標準,目前災害應變中心持續開設,希望中央與地方政府都能一起努力面對天災考驗。
農業部長陳駿季說,整個災防系統的應變處理部分,縣政府是在處理整個撤離疏散的執行,所以在馬太鞍溪的警戒發現有可能的風險時,會先劃定必須離的風險區。至於什麼時候要開始執行撤離,會依據林保署所發的通報單。
陳駿季指出,21日是發黃色警戒的通報單,是要讓民衆開始準備、自願性撤離;22日開始發佈紅色警戒通報單時,縣政府就要開始執行強制撤離,包括依親、撤離到避難所、垂直避難等方式,這都在縣政府原來所擬定的撤離計劃。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沖毀光復鄉市區,災民家園重建路遙遙。(圖/記者李毓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