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溢流釀14死 李鴻源揭災難無奈真相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溢流,光復鄉市區涌入大量洪水泥流,災情慘重,截至今(24日)中午爲止,已造成14死、18傷、上百人失聯,數字還可能進一步攀升。曾經擔任內政部長的水利專家李鴻源,受訪時沉重表示,這起災難確實很難避免。

▲曾任內政部長的水利專家李鴻源,說明接受內政部委託,對馬太鞍溪堰塞湖進行監測的始末。(圖/記者沈繼昌翻攝)

去年4月花蓮發生大地震後,馬太鞍溪上游已發生土石崩塌阻塞河道,今年7月薇帕颱風再帶來豪雨,便形成堰塞湖。李鴻源透露,內政部長劉世芳很早就親自聯繫,希望他能協助,於是他召集了臺大、陽明交大等校的水利、土木、地質、水土保持的專家組成團隊,觀察堰塞湖的狀態並評估因應措施。

臺大土木系主任遊景雲表示,堰塞湖成形後,政府與學術單位對資訊的掌握相當完整,包括架設水位計、CCTV監控系統等。但從7月份至今的二個月內,能否透過爆破、降挖、引流或抽水方式解除風險?他坦言,這些方式都曾評估,但一一遭遇技術限制。壩頂降挖至少需四到六個月工程期,爆破則可能引發側坡大規模崩塌,虹吸排水受限高度差無法發揮效果,加上施工機具難以進場,根本無法在臺風季前完成。「預先消災於無形,是不太可能的。」

李鴻源直言,這座堰塞湖的滿水位蓄水量高達910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這種量體根本不可能爆破、也幾乎無法用工程手段引流」,因此團隊選擇模擬潰壩後果、預先疏散爲主因應策略。他指出,溢流可能發生的條件、流速與衝擊程度、洪災深度與範圍等數據,事發前就已經計算出來,並提供給內政部。正因如此,內政部才能夠根據模擬結果,預先疏散七、八千人。

李鴻源表示:「如果可以疏散更多人,或許傷亡會再降低。但實際上,要疏散七、八千人,已經很不容易了。」

遊景雲也表示,「減災」是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選擇,也就是加強下游堤防、疏濬、預先疏散居民等。他也說明,目前壩體已被明顯切開,堰塞湖蓄水量已大幅下降,但仍需持續監控殘存水體與地質狀況,以防再爆發洪峰。

至於臺灣是否還有其他潛藏的堰塞湖溢流甚至潰堤的風險,兩位專家皆表示,臺灣山區地形特殊、颱風地震頻繁,「大大小小的堰塞湖幾乎天天在發生」,只是多數規模不大,或是很快被颱風沖毀,未造成重大災情。但馬太鞍堰塞湖是921草嶺湖之後,規模最大的案例,其「國家級災害」特性也促使政府與學界建立快速聯動機制。

李鴻源強調:「堰塞湖形成是不可避免的,要靠工程手段完全預防並不現實。真正能做的,就是監測、觀察、疏散,這是最務實、也是唯一有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