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揭「堰塞湖溢流」災情慘重5關鍵! 花蓮16死82傷震驚國際
▲ 花蓮光復鄉敦厚街林森路災民家裡都被淤泥淹沒,路上車輛堆疊。(圖/記者許靖騏攝)
記者王佩翊/綜合報導
颱風樺加沙重創花蓮,導致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至今已確認16人罹難、82人受傷,另有6人失蹤,慘痛災情同樣引發外媒關注。BBC就特別整理5大重點,剖析爲何這場災難會造成如此嚴重的死傷與破壞。
報導直言,這是臺灣今年最嚴重的天災,同時也引爆各界對地方與中央防災責任的爭議,輿論更批評,雖然事件源於自然災害,但卻因人爲因素,如疏散延誤與監測不足,成爲一場「可預防的悲劇」。
7月受強臺「薇帕」外圍環流影響,花蓮縣萬榮鄉上游國有林地發生大規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形成一座壩體高度約200公尺、體積約2億立方公尺的堰塞湖,最大蓄水量估計達9100萬立方公尺。
第一,堰塞湖帶來的威脅比想像中更致命。大多數罹難者是在一樓民宅被發現,疑似來不及撤離。專家指出,偏鄉居民與年長者仰賴逐戶通知,較少使用手機或收聽廣播系統,加上臥病在牀的長者難以及時獲得協助,導致撤離困難,最終釀成悲劇。
▲災民家中全是淤泥。(圖/記者許靖騏攝)
第二,疏散不力被視爲最大漏洞。許多受災者表示,沒有接到明確的洪水警告或廣播。例如光復鄉某大賣場員工在溢流發生後仍留守幫忙擋水,遊客也未聽到任何指示,現場陷入混亂。雖然花蓮縣府強調中央共發出「9次示警」,只是續報並非延誤,但光復鄉長林清水仍坦言,「真的沒想到會這麼嚴重」。
第三,爲何不提前爆破或引流?內政部長劉世芳解釋,馬太鞍溪堰塞湖自7月形成後,因地處偏遠,無法以人工開挖或架設虹吸管處理。臺大地質學者陳文山則直言,人爲方式幾乎不可行,湖區所在山區無道路,重型工程機械無法運抵,「無法爆破,只能依靠降雨自然溢流或潰堤」。
第四,災情也迅速演變成政治攻防。中央政府自21日起,林保署通報花蓮縣府9次,消防署通報10次,要求執行民衆撤離。調查顯示,目前發現的14位罹難者均位於中央要求強制疏散範圍,且多在住宅一樓。
民衆黨主席黃國昌批評民進黨政府「制度殺人」,前花蓮縣長、現任立委傅崐萁則指責中央應變遲緩,認爲若及早「爆破」引流或能減輕災情。民進黨反嗆,傅崐萁夫婦長年掌握花蓮政壇,卻未能推動更多基礎建設,如今纔將責任全推給中央,顯然難以服衆。
第五,外界更關注花蓮如何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天災挑戰。去年強震之所以死傷相對減少,歸功於長年防災措施,但這次颱風卻凸顯東部防災能量不足。臺大國發所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直言,東部發展落後,中央應投入更多資源,改善沿海防災與基礎設施。同時,傅崐萁也被點名,手握龐大政治資源卻未採取更多防範,讓花蓮一次次在地震與颱風中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