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災情震驚國際!BBC列「5大點」分析慘重原因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市區,淤泥及廢棄物堆滿街道。(範揚光攝)

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於9月23日因強臺「樺加沙」帶來的豪雨發生溢流並潰決,洪水夾帶土石在短時間內下泄,衝擊下游光復鄉與鳳林鎮等地。花蓮縣政府統計,截至27日下午5時,已造成16人罹難、6失聯、83傷。嚴重災情引起外媒《BBC》關注,並且分析了5大點。

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於今年7月,起因爲颱風「薇帕」外圍環流造成上游國有林地大規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形成土石壩。專家指出,該堰塞體高度約200公尺、體積約2億立方公尺,最大蓄水量估計約9,100萬立方公尺,屬於高風險堰塞湖。由於地質與體量規模龐大,一旦遇到連日豪雨,水位迅速上升即有溢流或潰決風險。

中央單位自8月開始針對馬太鞍溪進行示警,並在「楊柳颱風」期間即發出注意通報。進入9月,面對「樺加沙」逼近,中央曾多次催促地方加速撤離。依媒體與官方紀錄,中央相關單位自21日以來對花蓮縣府累計通報多次(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消防署等均有通報),並要求執行撤離。花蓮縣政府則於9月22日接獲中央指令後,對下游約1,837戶、6,800人發出撤離命令,並在光復高中體育館等處設置三處疏散中心,約安置7,000人。

中央稱曾多次促請地方強制撤離,但地方執行上以「呼籲」爲主,未全面採取強制性撤離措施,成爲外界檢討重點。花蓮縣議員楊華美指出,本次疏散並非強制性,導致部分居民未及時離開。

地方政府人事與應變時序亦遭檢視:縣長徐榛蔚在臺風前夕出國推廣觀光,直到9月22日晚間接獲內政部長電話後才緊急返臺,外界對縣府指揮協調效率提出質疑。官方則表示,已按程序發佈簡訊、廣播與設立避難中心,但在偏鄉長者或行動不便羣體的動員與撤離上仍有執行困難。

針對爲何未採取爆破或大規模工程疏導,臺大地質學系教授陳文山與內政部官員說明:馬太鞍溪的堰塞體由大量鬆散土石組成,並非堅硬巖盤,爆破不僅無法有效降低壩頂,且有可能擾動邊坡穩定,引發更大規模崩塌。該區又屬偏遠山區,沒有道路可供重型機具進場架設虹吸管或挖掘,方案在技術上與安全評估上都不可行。

勤總隊直升機空勘拍照,堰塞湖壩頂高度已降至86公尺、估算水位1025公尺、面積15.5公頃,蓄水量約700萬噸(爲原水量7.7%)。(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

內政部長劉世芳指出,自7月21日堰塞湖形成後即展開可行性評估與監測,但因地形與壩體土方龐大(約2億立方公尺、壩體長度達2.3公里),人工改道或爆破皆帶高度風險。

臺大土木系教授、水利專家李鴻源進一步說明,面對此類土石壩可行作爲僅剩「逐步引流與持續監測」,以及在危險期間先行疏散民衆。他也提到,內政部日前已邀集專家組成觀測團隊,並按計劃執行撤離,若未執行撤離,傷亡規模將遠大於目前數字。李鴻源強調,引流工程必須妥善規劃引流路徑與處置地點,並非短時間內可匆促完成。

臺灣民衆黨主席黃國昌將矛頭指向民進黨中央,直言此次事件是「制度殺人」。前花蓮縣長、現任立委傅崐萁也表達不滿,批評中央反應遲緩,認爲若能及早採取爆破方式排除堰塞湖,或許能降低災害規模。

不過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指出:「炸掉不可能,只能一點一點引流,但引流至何處、如何執行,需縝密規劃,這是非常大的工程。」,李鴻源透露,兩週前內政部已邀集他與專家組成防災小組,針對堰塞湖展開觀測。他強調,這次危機中中央與地方已依規劃撤離約7,000至8,000人,避免更大傷亡,「若未及時撤離,後果恐怕遠超目前情況」。

李鴻源直言,短時間疏散8000人是「mission impossible」,花蓮縣府不可能獨力完成。(資料照/鄧博仁攝)

他進一步解釋,該堰塞湖水體高達9,000萬噸,「不是用炸藥就能解決的問題,只能逐步引流」。但引流工程複雜,必須評估水流去向、施工方式與可能影響,並制定完整計劃。在堰塞湖自然消退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續觀測、維持警戒,一旦有危險徵兆就啓動撤離。

花蓮近九成地區爲山區,位於火環帶,長年受颱風與地震威脅。2024年強震重創觀光,人口老化與基礎設施不足,使當地在天災中更顯脆弱。

本次洪水沖斷臺9線重要交通樞紐馬太鞍橋,嚴重影響救援。專家指出,東部長期發展落後,基礎建設不足早爲隱憂。傅崐萁夫婦數十年掌握花蓮政壇,地方選民長期寄望,但在災後強烈批評中央投資不足,民進黨則反問其多年執政成效。

目前中央已設前進指揮中心,國軍投入救援,但多數災區仍淤泥未清,居民取物資困難。專家提醒,花蓮因地震與颱風反覆受創,東部防災韌性亟待提升。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臺灣自1970年代以來已形成88個堰塞湖,多數會自然消退,但潰堤風險極高。2009年莫拉克颱風曾導致小林村滅村,他呼籲政府建立多重預警並考慮強制撤離,以避免重演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