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教授稱馬太鞍溪堰塞湖就是潰壩 慶幸1事沒發生:否則更嚴重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直言,幸好這次溢流沒有連帶土石沖刷,否則傷亡一定會更慘重。(圖/範揚光攝)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大量泥水衝進下游光復鄉,導致15人死亡,光復鄉至今滿目瘡痍,無法正常運作,持續停班停課,農業部卻稱此爲溢流,並非潰堤或潰壩,並要求媒體更正用詞。對此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以及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先後出面表示,此次事件就是潰壩。
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短短2天流失約6000萬噸水量,大水灌入光復鄉釀洪災,全國出動前往救災,農業部卻在此時堅持,表示此案爲溢流,並非潰堤、潰壩,強硬態度引發爭議。李錫堤對此直言,如此大的洪水波,就是潰壩,潰壩跟潰堤就是同樣的意思。
李錫堤表示,該堰塞湖規模龐大,壩體高度達200公尺,比全臺最高的人工壩德基水庫200公尺還要高,9100萬噸的蓄水量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一般只要雨量達到400或500毫米就一定要撤村,更不用說這次樺加沙颱風帶來了超過800毫米的雨量,且壩體並非人工設計,爲地震山崩自然生成,因此極度脆弱,導致豪雨沖刷就出事,根本來不及應對。
李錫堤感嘆,不幸中的大幸是,這次溢流只有泥水,並沒有連帶土石沖刷,加上事前已經有陸續提前撤村,否則大量的土石衝進市區,災情一定會更慘重。他也提到,臺灣地形複雜陡峭,自然形成堰塞湖是常有的事情,政府一定要謹記此事件教訓,除進行災後復原外,針對全臺可能會發生大型山崩的地方事先調查清楚並監測,若是深山地區國際上仍會用直升機吊掛重機具進入山區處置,臺灣也可以比照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