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遇颱風 「垂直避難」政策喊卡 花蓮縣府曝考量

花蓮馬太鞍溪溢流,造成下游光復市區許多平房被大水淹沒。(羅亦晽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正待地方覈定「疏散撤離計劃」,其中「垂直避難」卻在縣府覈定的最後一刻突然急轉彎,改成「疏散撤離」,中央雖不解原因但尊重做法。縣府今天出面說明建請取消垂直避難的原因,主要是考量地方沒有辦法逐戶確認民衆是否持續待在2、3樓避難,爲確保鄉親生命安全,待在正確位置纔是應該認真嚴肅思考的問題。

縣府行政暨研考處長陳建村坦言,縣府發函中央建請取消強制撤離,最大的考量就是在於災區保全戶的真實狀況。這次受災戶爲平房的比例相當高,平房只有屋頂沒有2、3樓,且強制撤離的時間點,到真正大水下來的時間有差異。

他說,通常災情發生前就會進入紅色警戒,必須依法強制撤離,但過去經驗就是強制撤離啓動之後,有的災戶有可能先選擇到收容所,但見到沒有災情之後又返家;在家裡選擇垂直撤離的部分,可能因爲鄉親主要生活起居空間在1樓,在長時間的垂直避難過程中也許因爲民生所需下樓也不一定。

陳建村認爲,在面對這麼多應撤離的保全家戶,地方應動用多少人,才能一一到家戶確認民衆有確實採取垂直避難,甚至是一直都維持在2、3樓以上沒有回到1樓的狀況,這是需要認真面對問題。

他也提到,由於民衆在建築物內有移動自由,要如何從啓動強制撤離,到真正的大水來的過程當中,確保鄉親待在正確的位置,必須嚴肅思考,才能確保鄉親的生命財產安全。

陳建村說,臺灣過去從來沒有強制撤離8000多人的規模,這次堰塞湖事件或許可以當成實作學習,瞭解執行撤離工作應動用多少人力具體實行,確保每個家戶都安全離開危險的紅色警戒區。